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22部分

大宋将门-第22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鲎涛丁

  “大人,我二哥他贪一千多石粮食,小人愿意想办法,替他偿还,只求大人能法外施恩,从轻发落吧!”

  包拯饶有兴趣,看了看王良璟,轻笑道:“你二哥刚刚还在骂你,他的妻子又找人去你的酒楼闹事,难道你心里不怨恨?”

  “能不怨吗?可是小人没什么法子,我娘身体不好,眼睛前些年都快哭瞎了,我奶奶七十多岁,要是王良珣出了点事情,两位老人家可怎么办!”王良璟动情说道。

  清官不敢说多,也是一大堆,包拯能脱颖而出,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孝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拯中进士之后,在家蹉跎十年,把二老送走了,才入仕为官。也因此包拯的纯孝之名,人尽皆知。

  其实和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断案如神,多谋善断的包青天不一样,真正的包拯前后为官不过二十多年,当开封府尹更是很短的时间。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包拯都是谏官御史,说白了就是数蚊子的,专门叮人!

  包拯能扬名后世,更多是他的品格操守,却不是他的政绩能力……

  见王良璟能体谅老母和奶奶的处境,足见他是个孝子,包拯心生感慨,兄弟两个,真是一点都不一样。

  “王良璟,老夫十分欣赏你的孝顺,奈何国法无情,你二哥不只是贪了粮食那么简单。”包拯看了一眼公孙策。

  公孙策拿出了一份口供,“这是车马行的一个脚夫供认的,粮食从常平仓运出来之后,被送到了城西的崔家。”

  崔家?

  王良璟脸色一变,他进沧州做生意不久,可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崔家的大名!

  小南门外的商人,除了要给朝廷缴纳税赋之外,还要拿出一份,孝敬给崔家,即便是海丰酒楼也不例外。敢不交钱,就别想经营下去。

  这个崔家是沧州的大户,据说从唐朝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了。家大业大,实力非凡。眼下崔家说了算的名叫崔钰,私下里人们都说沧州有两个知州,一个坐在东城——包拯,一个坐在西城——崔钰!

  在普通百姓的心里,西城的知州还要比东城的更有威力!

  包拯是来的强龙,而崔家就是地头蛇,包拯要想有所作为,肯定要拿崔家开刀。王良珣好死不死,当着包拯的师爷,却私下里和崔家做生意。

  找死也不是这么个找法啊!

  都说钱能蒙住眼,王良珣的心都被蒙了,简直是无药可救了。

  包拯道:“这个案子事关重大,崔家如果侵吞朝廷的粮食,当真就该死了!不过他们家势力不小,对付起来不容易,王良璟,本官有一事相求,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帮忙?”

  稀里糊涂被带到了衙门,看了二哥出丑,王良璟是五味杂陈,走错一步,身败名裂。他一点不敢大意。

  “小人自然是愿意替大人效力,可小人毕竟拖家带口,还要和家人商量一下。”

  ……

  “我反对!”王宁安在班房里听老爹说完,毫不犹豫拒绝。

  “宁安,包大人看重为父,怎么能不知好歹?再说,再……”

  老爹吞吞吐吐,王宁安点破道:“是不是还想着二伯?想立点功劳,好减轻他的罪孽?”

  王良璟没有反驳,只是叹道:“就算不为了他,还有你奶奶,太奶奶,能眼睁睁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老爹的为难,王宁安知道,可是他对王良珣只有厌恶,丝毫没有同情。

  “爹,崔家是什么人?我可是听韩蛤蟆说过,崔钰明面上是商人,可暗地里他是猛虎会的大龙头,在街面上,有数以百计的闲汉打手,家里头还藏着亡命之徒,江洋大盗。和这样的人斗,咱们有几分的把握?”王宁安故意提高了声音,冲着外面朗声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包大人能在沧州几天?更何况他又是朝廷命官,谁也不敢动他。可是人家敢动咱们,我可不想天天提心吊胆。爹,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卖面条汤饼算了,别去蹚浑水,被别人利用了!”

  王宁安在里面说着,外面的人听得一清二楚。

  “好一个狡诈的小子,他这是说给咱们听呢!”公孙策气呼呼道,包拯同样生气。他之前错怪了王宁安,心里有些愧疚,还想着提携一下这个聪明的后生,哪知道他竟然如此胆小怕事!

  一推门,包拯黑着脸进来。

  “是老父母。”王良璟急忙行礼,白氏也跟着飘飘万福。

  包拯深深吸口气,眼睛盯着王宁安,“前些日子,老夫没记错的话,王二郎还对老夫说,尊刘贬曹,是一颗忠心,赤胆报国,怎么到了今日,就变得如此怯懦,判若两人?”

  该死,又是道德指控!

  王宁安最讨厌文人的就是这一点,他们总是拿一些似是而非干干瘪瘪的道德规范,去看待有血有肉的实际问题。包拯以直言敢谏闻名,身上自然也有清流之气,也就是遇上了宽厚文弱的赵宋皇帝,放到明朝,一顿廷杖打残了,要是到了鞭子朝,灭九族都是轻的,搞不好还要鞭尸呢!

  “包大人,仅凭王良珣的供词,没法直接拿下崔家,贸然去搜查,只怕会无功而返。你就想给崔家设一个套,让家父充作采购粮食的人,引崔家拿出侵吞的库粮,来一个人赃俱获。”

  包拯哼了一声,显然王宁安说对了。

  “包大人,你以为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吗?”

  公孙策开口了,“怎么,还有什么漏洞吗?拿下王良珣,是以他唆使泼皮到酒楼闹事为名,至于贪墨侵吞库粮的事情,可是一点都没有提,崔家不会知道的。”

  “错!”王宁安断然说道:“崔家在沧州几百年,上上下下,到处都是崔家的人。衙门里的差役足有几百人吧?他们平时不言不语,和木头人一样,谁知道他们心里想着什么?会不会给崔家透露消息?而且崔家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合作?难道他们瞎了眼吗?这会不会是一个圈套?”

  包拯的瞳孔瞬间缩紧,拳头不自觉握了起来!

  他错看了王良珣,难道崔家也错看了吗?虽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笨,但是理智告诉包拯,崔家能在沧州横行几百年,肯定有过人之处。

  莫非真如王宁安所说,这是个圈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以为是猎人,殊不知你也是猎物?

  包拯脑袋快速转了几个圈,正在这时候,突然王朝从外面跑了进来,慌里慌张的,一见有王家人,他张了张嘴。

  包拯怒道:“但说无妨。”

  “是,刚刚杨大人抓到了一伙商人,他们私自贩运库粮,妄图送到辽国,杨大人已经带着犯人赶回了。”

  “粮食,辽国?”

  包拯突然脸色狂变,险些上了大当啊!


第29章 三顾茅庐


  自从到了沧州,包拯一直心气十足,想要大展拳脚一番,每天处理各种公务,一直到三更天,甚至通宵不睡。

  唯独今天,包拯早早熄灯,躺在了狭窄破旧的木床上,只是他没有睡着,两只黑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黑洞洞的房顶,心中都是愤怒,还带着一丝惶恐。

  他怕了,没错,他真的怕了!

  那个杨大人名叫杨雄,是沧州的通判,二把手。

  大家或许会以为杨雄只是包拯的副手,协助包拯处理事务而已,要是那么想,就太不了解宋代深入骨髓的制衡精神了。

  通判名义上辅佐知州,而实际上,知州所有的公文,兵、民、钱、粮、赋税、徭役……每一项都要通判附属才能生效,更要命的是还有监察官吏的大权,通判被尊为“监州”,其权柄之重,可见一斑!

  杨雄抓到了一伙走私的商人,查获粮食一百石,而且发现这些粮食竟然是常平仓的库粮,严刑拷打,这伙商人交代他们是从知州衙门师爷王良珣手里弄来的粮食。

  杨雄毫不停留,立刻带人返回沧州,去找包拯质问。

  包黑子,你的师爷走私粮食,勾结辽国,看你怎么洗刷罪名?非把你从沧州赶出去不可!

  杨雄气势汹汹到了沧州,出乎预料,包拯已经把王良珣给拿下了。

  见到杨雄,包拯只是淡淡说了句,“杨大人,既然你也知道了,不妨就一起查案吧!”

  杨雄本想扳倒包拯,却一拳打在了棉花包上,这个郁闷劲儿就不用提了。可是相比之下,更郁闷的是包拯,他的后背都湿透了。

  假如没有把王良珣拿下,杨雄就可以利用王良珣,来攀扯自己,最起码也是识人不明,仕途有可能就会终结。

  真是好毒辣的手段,好狠的心肠!

  包拯终于感到了沧州一任,和别的地方迥然不同。要是再轻敌自大,只怕半辈子的名声就要毁于一旦了。

  包黑子陷入了沉思……

  王宁安从衙门回来,半夜睡不着,爬起来发现在月下,老爹披衣站立,凝视着天空,满腹的心事。过去的一天,绝对是王良璟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到此刻,他还没有消化所有事情。

  二嫂雇人跑到酒楼闹事,王良璟只是生气,可一转眼,二哥侵吞常平仓的粮食不说,竟然还和辽国扯上了关系,里通外国,岂不是成了汉奸?

  想祖上王贵老将军,力战辽狗,血都流尽了,祖先如此英雄,竟然出了这样的后辈!简直给祖宗蒙羞!

  王良璟彻彻底底对二哥失望了,随后他又害怕,案子这么大,会不会牵连到王家,刚刚有了点起色,难不成王家又要倒霉吗?

  正在思索着,突然他闻到了一股酒香,扭头一看,王宁安拿着一个酒壶,站在他的后面,见他回头,呲着白牙,嘿嘿一笑。

  “喝点酒,聊聊吧!”

  王良璟点了点头,爷俩就在院子里的槐树下,坐在石头墩子,一人一杯酒,王良璟喝完之后,深吸口气,“宁安,你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嗯!”

  王宁安没有装蒜,老老实实,把他的推想都说了出来……包拯初到沧州,清查税赋,清理陈年旧案,还要加强武备,整顿厢军,大刀阔斧改革,按理说,这都是正儿八经的事情,但是任何变动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

  崔家在沧州盘踞了几百年,包黑子要动他们的奶酪,肯定要奋起反击。

  好死不死,包拯把王良珣召为幕僚,让那些人寻觅到了机会。

  王良珣眼高手低,本事稀松平常。凭什么两三个月的功夫,就能弄出近两千石的粮食?现在想想,分明是有人暗中怂恿帮忙,王良珣一头撞了进去,只怕直到此刻,他都未必明白发生了什么……

  粮食弄出来,假装向辽国走私,杨雄在沧州干了不少年,私下里百姓都说他是个专横跋扈的糊涂官。

  偏偏这一次如此神勇,一下子就抓到了走私。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沧州的地头蛇,针对包拯的一次阴谋,目的就是把包拯从沧州赶出去!

  也幸好包拯得到了王宁安的提点,下功夫调查王良珣,发现他不只是品行不端,而且胆大妄为。包拯才断然拿下了王良珣。

  假设包拯稍微晚了一点,让杨雄抓住把柄,只怕包青天就要提前折戟沉沙了。

  王宁安花了大半个时辰,把自己的推测说了一遍,王良璟都听傻了。

  一个寻常的案子,竟然牵连这么大,难怪儿子不愿意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