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小驸马 >

第32部分

三国小驸马-第32部分

小说: 三国小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了,反而会丧失志向。计划肤浅,做是做到了,但是与自己的能力不符,也算是虚度光阴;人生即便能活百年,要实现一个大目标,也十分艰难,若不充分利用时间,就是变相浪费时间,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很重要。五是同人,因为人是完成目标的介体,若是人经常生病,或者周围环境吵杂,或者俗务太多,都是影响人做事的因素。再者,一人为单,两人为从,三人为众,大道不仅一人二人所能为,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断努力,如此即便其中有人半路夭折,亦有人接替其衣钵,大道有后继者也。因此欲行大道,则要将大道分解成小道,励志奋发,合理计划,珍惜自己,团结同志,锲而不舍,才可能成就大道。”

全体目瞪口呆。场面一片寂静,这哪是空谈?人家有目标,有措施,连遇到挫折怎么办都想到了,连同人的因素都考虑到了,这还是空谈吗?

“实则如此还是空谈,为什么呢?读书万卷,不知时务世务,则为书呆子。要完成大道,还须做到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一切用在手头要干的事上,然后在做事中总结规律,此规律可称之为小道,小道累积多了,再从小道中思索其中的共性规律,即便不是大道,也相去不远了。小子年少识浅,只能考虑到这里,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教。”

阐述了道,又阐述如何达成道,如何认识道,都说明白了,还自谦年少识浅!至少室内没有比这少年理解更深的,众人彻底傻了,都在静静思索回味,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

“说得好!”如此环境之中,这个声音显得非常突兀,众人回头看时,只见荀爽从教室后面走近前来,也不知他何时进的教室。

众人皆一齐施礼,道:“院长大人好。”

荀爽走到姜述面前,对姜述施礼道:“不知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穿帮了,姜述意识到肯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当下也不隐瞒,谢罪道:“院长见谅,确非小子诚心隐瞒,实因深慕书院大名,虚心前来求教,又为虚名所累,不得不瞒之,请院长大人见谅。”

荀爽哈哈大笑道:“大人方才所讲,老朽已是受益非浅,怎敢见怪?”

姜述苦笑一声,道:“只不过想来学习的愿望全砸了。”

荀爽笑道:“大人之才令人惊叹,方才在寒舍对语之时便生疑心,以大人展现之才,在青州早已闻名,而有才而名声未显,十之**是大人冒名亲至。故而使方存老师相询,一听对答,更加确定是姜大人无疑。既然如此,姜大人也不要当学生了,估计学院老师一闻大人之名,亦无敢为师者,老朽即刻召集合院师生,一同讲经论道,此我院之大盛事也。”

姜述施礼道:“院长不怪就好,敢不从命。”心中却是暗骂,没想到不到半日便被这老狐狸抓住,看来想要挖到郭嘉、荀等人还得另想办法才行。

荀爽招呼数人前去通知诸班师生,指着前排一位身材瘦弱、眼睛明亮的书生,道:“此为郭嘉。”

郭嘉立起施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奉孝。”姜述还礼道。

荀爽又指着中排一位面如冠玉、相貌端庄的书生,道:“此为陈群。”

陈群亦立起施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长文。”姜述还礼道。

“此老朽之孙荀,已经结业,现为学院助教。”荀爽又指着身后一位身材修长,一脸正色的青年文士道。

荀趋前数步,行礼道:“见过大人。”

“见过文若。”姜述也还了一礼。

荀爽介绍到这里,对郭嘉三人道:“你等三人从即刻起随于姜大人身侧,记录相关问答,多向姜大人请教学问。”

郭嘉等人以前听闻姜述事迹,又读过他的诗文,对姜述的才学深为折服,方才见姜述知晓自己之字,心中已是欣喜。三人才华虽有,仅名显学院而已,被一位名扬天下的大才子记住名号,是一件让人倍觉振奋之事,此时又闻可随于姜述身侧,自然大喜过望,上前谢了荀爽,一起站到姜述身后,活像三个保镖,只是略显文弱而已。

荀爽安排完毕,对姜述道:“姜大人且宽坐,老朽出去安排一下,稍候便至。”

荀爽走后,众学子七嘴八舌,皆上前来见礼,将姜述吵得头都大了。陈群见状,道:“诸位安静,不若请姜大人讲点心得如何?”

众人皆大声称好,姜述也想安静一会,道:“时间紧张,不如请大家共同商议一下,提三个问题,在下来回答可好?”

此时众人分头商议之际,孙仁从后面怯怯走近,悄声问道:“你是青州编《三字经》的姜家子?”

姜述点点头,道:“是。”

孙仁眉头一竖,娇喝道:“你不是个好人,光知道骗人。”

姜述苦笑道:“声名太盛,不得不为之,尚香妹妹见谅。”

这下不好,说漏了嘴,只见孙仁皱起鼻子就要发作,正在姜述暗自叫苦不迭之时,正好学子们讨论出问题,写在纸上交给陈群。陈群回过身来,道:“大人,三个问题已经拟好。”

第一卷姜述篇第42章颖川之行2

在这公众场合,孙仁还是给姜述留了面子,走到教室后面立定,却在狠狠地盯着姜述,看来姜述不给个交待万万不行。

姜述定了定神,道:“请讲。”

陈群看了一下纸条,道:“第一个问题:当世弊端已现,可有解决方案?”

姜述不由暗自叫苦,这群学子可真不是易与之辈,也不看看自己的年纪,当头先给来了一记闷棍。此事若是回答不好,在学子中影响恶劣是一方面,关健是可能惹得皇室猜忌或者朝中文武诟病。姜述想了想,答道:“在下认为当下确有弊端,但要说解决方案,却须寻其根源。建国之初,由乱入治,百废待兴,人口稀少,土地宽裕,矛盾并不激化,君臣皆由乱世而来,为政均能兢兢业业。因此开国之初,皆能大治。国泰民安日久,百姓增多数倍甚至十数倍,土地几乎还是那些土地。而豪强吞并又起,百姓负担益重,而国家赋税减少,矛盾逐步激化。因此根子出在这里,就是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开垦荒田,中原之地土地已经固定,难以养活如此多百姓,南方荒地颇多,只须想法使多余民众迁移,增加耕地面积,便可消化大量百姓。二是对外开拓疆土,国内民众多土地少,而四周之蛮荒之地,却有不少良田。例如辽东之东高句丽、三韩,便有大量平原,水利便利,可以移民。”

众学子提出这个问题,本是想让姜述讲出弊端之因是上有昏君,下有常侍,导致国家体制出现问题,不想姜述将这个敏感话题绕了过去,直接找到了根,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沉思,消化姜述所言。

陈群率先醒过神来,道:“第二个问题:《中庸》的中何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简单问题并不好回答,臂如问你一句“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如何回答?姜述想了想,道:“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中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圣人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

众学子听完,十分简单明了,比老师讲得简练精髓,均觉受益非浅。陈群接着问道:“第三个问题:如何用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

这个问题就是学生在为难姜述了,即使年纪很大的饱学士子一时也不容易归纳,属于大儒研究的主要课题。姜述并没有发怵,这些问题后世早已归纳出来,默想一会,道:“用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可分为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说完了,现场寂静一会,突然有人喝了一声好,继而大家齐声喝彩。虽然话语不多,但是至理名言,以这个年龄,想到这些确实不易。所言很少引经据典,因而简单通俗,在场学子皆能听懂,确实让人震憾。

荀爽从后面走上前,道:“受教。”

荀爽方才进屋之时,姜述开始论题,不便打扰,悄悄坐在后列。当时姜述聚精会神思考问题,以至没有发现荀爽进屋。

“颍川学院治学为天下之首,以院长所为来看,当称为教育大家。”姜述对荀爽这种谦虚的态度,也不由夸了一句。

姜述忽然觉得好笑,自己一个少年,但心理年龄即使是中年人,如今却在夸奖一个老年人,而且是天下扬名曾任三公的老年人,不能再过了,若是太过,让皇室如何想?名扬天下已经做到了,目前这个年龄,不能再继续显摆了,与年龄不合。

荀爽陪着姜述到别室奉茶,郭嘉、荀、陈群三人拿着纸笔,旁边书童端着墨岘纸张。自从姜述开口发言,三人就开始记录,已经形成了习惯,姜述所言,与学院老师所讲截然不同,两个方向,两种思路,但给心灵的震憾却更加强烈。

孙仁老老实实跟在姜述身后,心中虽然有气,但她已被震慑住。她也读书识字,却并未想过国家如何,百姓如何,道德如何,如今见同龄人如此,不由后悔以往那般胡闹,若是多用功些,是否也能与姜述这般风光?

姜述担心她心中有气,做出失礼之事,在他人不经意时用手在她的手心上划了几笔,似是一个安字。孙仁觉得手痒痒的,担心别人发觉,第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