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求生记 >

第262部分

明末求生记-第262部分

小说: 明末求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伸手摸摸桌上的茶壶,不冷不热正好,碟子里的瓜子也备得好好的,志文自个儿倒了杯茶,畅快地喝了下去,瞌睡醒了大半。

    抬头四下望望,戏园子里的人莫不是眼都不眨地盯着戏台,只有几个屁大点的小孩子,像他一般地四下乱看。

    几个小厮奔走在客人中间,将凉了的茶水换下,补齐桌上的干果瓜子等物,手脚麻利,行走间落地无声,丝毫也不会打扰茶客们看戏的雅兴。

    这服务可真是不错,志文见状,不由感概,后世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跟这一比,那是拍马也追不上。

    “宋先生,今日这出戏是什么名儿啊?”志文抓了一把瓜子,边嗑边问。

    “戏名玉簪记,志哥,这都跟你说第三遍了,你是压根儿没听进去啊。”宋献策答道。

    志文摇摇头,除了前两天那《牡丹亭》,一报戏名他就能想起来,也多少有些兴趣,毕竟在后世,即便没看过,也是听说过的,可其后接二连三的什么《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义侠记》,一连串的“记”,似乎都是才子佳人的戏,听得他头昏脑胀,哪里还记得住什么戏名。

    “又是‘记’。”志文低声叫苦,凝神看了一会儿,似乎还是情情爱爱的事儿,心中实在不耐,抬手示意,一个小厮快手快脚地来到了他身边。

    “公子,您有何吩咐?”

    “等会儿还有下一场戏么?”志文问道。

    “没了。”小厮答道,“唱完这出也不早了,再唱就怕晚了。”

    “明日呢?明日唱什么戏?”

    “明日啊,公子您等着,我给您把戏本拿来,您好好看看?”小厮自然看得出眼前这少年对台上这种才子佳人的戏不感兴趣,明日的戏有些不太一样,这小公子或许会喜欢?

    “成,去吧,拿来我看看。”志文挥手,让小厮退下。

    “我说志哥,你要实在不喜欢看戏,不如上街,转转大同府城,吃吃玩玩,总好过在这受罪吧。”宋献策在一旁建议道,“这儿交给我盯着就成。”

    “有什么可逛的。”志文嘟囔道,他又不是没在城里逛过,大同虽大,可代王府就占去好大一块地,其余地方又被各种衙门军营占了不少,毕竟大同府也是九边重镇之一,能去的地方不多,他们现下听戏的城隍庙附近,算是一个热闹好玩的去处了。

    但也仅此而已,其他能去的地方实在没甚意思,就是城隍庙,也不过尔尔,地方不够大不说,大都还是些哄小孩子的玩意儿,捏糖人儿的,耍把戏的,要是囡囡她们三个丫头在此的话,定然会很感兴趣,志文自己嘛,那是少年身子成人心,实在不太看得上眼。

    这一趟来大同,自然是为了解决代王这个大麻烦的,尽管不知何故,代王还未派人来涿鹿山,但伸头缩头都是一刀,况且志文自有谋划,有些事情不能耽误,所以在周承允、孙可旺等人出塞之后,他就到大同来了。

    范家使的那点小伎俩,自然没能瞒过志文他们,周承允等人连张家口都没有去,直接化整为零,从长城沿线的各大小墩堡军台出塞去了。

    临行前,为了最大规模地运送粮食和羊毛,也为了解决那些没能到山里干活的多余难民,给新上任的知州大人一个交待,涿鹿山众人商议之后,以涿鹿商社的名义,向全保安州,乃至临近的宣大两镇发布了最新方案。

    那就是不论何人,只要愿意,均可以到涿鹿集报名,为涿鹿商社在塞外和涿鹿山之间往返运送粮食和羊毛,运输还有出入关口的问题自行解决。

    出入各墩堡军台,有了周承允和孙可旺等人打前哨,后续的这些人不会受多少刁难,象征性地出点钱粮就是,一只队伍一次给的可能没有多少,但架不住队伍多,进出频繁,边兵们还是很乐意行个方便的。

    当然了,让志文等人没有料到的,是边兵们都动了心,不惜冒着风险报损军械,以便有物抵押,也要亲自参与到这运输大队中来,影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张家口的边军。

    就连隐藏在暗中,一直被追杀,流匪中硕果仅存的两大头目…张献忠和罗汝才,也被吸引着加入了进来。

    商社明面上按重量给一成到一成半的粮食,以作报酬,还有一成的合理损耗,也可以看作是给众人的福利。

    合理的抵押自然是少不了的,能减免的,就是在山里干过活的人,按他们所在时间长短,根据扣留的钱粮,适当地给予一定倍数的粮食和羊毛的免抵押运送斤两。

    还有愿意种植红薯土豆的人家,也能根据他们拿的种子数量,减免一定量的抵押品,反正收获后有州府衙役盯着呢。

    消息一出,整个保安州,从难民到常住民都沸腾了,那报名场景称得上是热闹,不过真正独立成队的却不多,原因很简单,这种事儿,一家一户很难单独完成,大都是十多二十户凑在一起,抵押物事也是东拼西凑起来的。

    不过这些人的积极劲儿没得说,有骡马的,用骡马拉,没有的,就用独轮车推,都没有的,肩挑手扛也要做。

    这个方案一出,就目前形势来看,可以说基本解决了涿鹿山的运力问题,志文不用因为有系统空间,就不得不一直做运输大队长,算是被解放了出来,自然更是赞成。

    这趟来大同,志文就只带了宋献策和马二,加上他仅仅三人而已,一来山里事务繁忙,就是囡囡她们也有些走不开,二来嘛,自然是人少低调咯。

正文 第456章 鸣凤记

    三个人别看少,可都是用得上的,志文自己不必说,爬高上低舍他其谁,宋献策嘛,模仿他人笔迹的本事,这一趟可是有大用的,至于马二,自然是充当耳目了,没了他,在大同城办事可就要困难不少。

    “公子,戏本儿。”小厮回来的很快,递给志文一幅精美的手卷,“您慢慢看,要是喜欢,拿走也无妨的。”说完笑着点了点头,悄然退下了。

    志文接过手卷,抖手打开,这才发觉是一幅折叠好的长卷,封面有字有画,内里有字,粗一看以为是手写的,这下拿近细看,方才看出是印的,只是印刷得及其精美,完全可以比拟真正手写的艺术品了。

    志文啧啧赞叹,旁边的宋献策却没有理会,心思都放在了戏台上,他的出身虽然算不上有多富贵,但这些东西也是见识过的,才不会如志文这般大惊小怪。

    “鸣凤记”,封面自上而下的,是三个隶体大字。

    又是“记”,志文心中哀叹,难道又是痴男怨女的故事么?

    其实一开始,志文看戏的时候并不是这么不堪的,牡丹亭那出戏,他就和其他人一般无二,看得有滋有味儿的,虽然他看懂的不多,但不妨碍他沉浸在戏场的气氛中自得其乐。

    但是,这种表现无非是一开始感觉新鲜而已,还有牡丹亭的诺大名气,等新鲜劲儿一过,志文就受不了这种咿咿呀呀的唱腔了,于是乎,在别人耳中宛如仙乐的声音,就成了他的催眠曲。

    根据志文的观察,真正能看懂,并完全沉醉在这些戏中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和他差不多,半懂不懂的,有些甚至还不如他,但看戏之时都比他投入,一个个哪怕不明所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究其原因,无非是众人就喜欢这种气氛,这种热热闹闹、有说有唱有伴奏的气氛。

    要说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精神生活还真是匮乏得很,若能识几个字,好歹还能看看书,可终究文盲更多,看不了书,能消遣的,除了听说书,就是看戏了。

    于是乎,这吹吹打打,音、形俱有的戏曲,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就连宋献策这等读过书的人,都不例外,哪怕这些戏,他们已经看过了好几次,也不妨碍他们津津有味地再看一遍。

    志文好奇心尚在的时候,还想考较一番唱的这些戏,到底是后世的什么曲种,在他印象中,所谓的国粹…京剧,是清代才有的,那么在他眼前排演的,又是什么呢?

    就此问题,志文问过宋献策,宋献策完全不知如何回答,只说戏就是戏,哪有这些名堂,无奈之下,志文只能根据他自己那点可怜的戏曲常识分析,这应该就是后世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吧。

    “咦!”按下性子细看戏本的志文,却是发现这《鸣凤记》虽然叫“记”,戏名“鸣凤”听上去也是才子佳人的套路,但却压根不是讲儿女情长的。

    整部戏共有四十一出,从头到尾完全演完,估计得两到三天,与这两天所看的戏相比,完完全全是一出大戏了。

    《鸣凤记》讲的是大明嘉靖年间,以夏言为首的一派大臣,同严嵩严世藩父子争斗的故事,整部戏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志文粗粗一读,却觉得还有些看头。

    尤其是《吃茶》、《写本》、《劾》、《斩杨》几出戏,把历史上因弹劾严嵩而死的杨继盛,在生死攸关间与严党面对面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气节,描写得颇为成功。

    “有意思。”志文情不自禁地低声说道,颇有兴味地继续往下看。

    《鸣凤记》别出心裁,算是打破了当下戏曲作品以生、旦为主的格局,在长达四十一出的戏中,生(杨继盛)、旦(张氏)的戏在第十五出就结束了,其后原本的二号人物…夏言,反而成了主角。

    之所以叫鸣凤记,是把夏言等反对严嵩的十位大臣称为“双忠八义”,把他们与严嵩相斗的精神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

    “总算等到你了。”志文大体看完戏本,展颜笑道,终于把沉迷在生旦唱腔中的宋献策给惊动了。

    “咋了,志哥。”

    “给,你看看。”志文把戏本递了过去,低声说道,“明天这出戏,总算是有皇帝出场了。”

    宋献策接过,才一看到戏名就说,“原来是这出戏啊,倒是难得,这种大部头的戏,也不是轻易就能看得到的,不错,的确有皇上的戏,还是本朝世宗(嘉靖帝的庙号)的戏。”

    “唷,听你口气,对这戏很熟嘛。”志文说道。

    “鸣凤记嘛,以往一年看不上两回,唱腔曲调不敢称熟,不过情节梗概还是了然于胸的。”宋献策很是自信地说道。

    “这戏早就有了?”志文问道,看宋献策这模样,鸣凤记不像是才出来的戏。

    “早有了。”宋献策答道,“按我老师的说法,大概隆庆年间就出来了。嗯,隆庆是穆宗的年号,在嘉靖之后。”

    怕志文不太了解本朝历史,宋献策还特意说明了一下。

    志文有些迷糊了,鸣凤记说的乃是嘉靖朝的事儿,按说这种涉及到朝政的事儿,将其编成故事戏曲,怎么也得隔上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戏里对嘉靖帝还有些不敬,这嘉靖刚崩,就有人跳出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了?

    大明的思想,还有言论,看来还真是宽松得可以。

    摇摇头,志文将这些念想抛诸脑后,这些事儿跟他并无多大干系。

    “宋先生,这戏你既然看过,那这皇帝什么时候能够出场?”志文问道。

    他们此来大同,在这听了这么几天的戏,不是闲得没事儿干,而是专门冲着有皇帝角色的戏来的,明天的这出戏,总算是让他们的等待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