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用红薯土豆来换的话,需要五斤,一般一亩地需要种子五十斤,这么算下来,相当于上缴亩产产量的两成半,山民们的负担并不算重。
正文 第429章 包藏祸心
与山里沾亲带故之人,还有那些难民,购买种子也是这个标准,有那愿意现付,却又没有红薯土豆的,四斤小麦或是高粱换一斤种,这个价钱,在相信亩产千斤的村民眼里,实在不算高。
但在涿鹿集附近这些有点怀疑的人看来,这个费用就太高了,都是吃进肚子里的,凭什么我要用四倍的东西来换,亏大发了,就算你产量高些,也没道理这么贵,在这个时代,人们根本没有育种的概念,都是用上一年打下来的粮食,年复一年地播种。
而且还有人嚷嚷,这红薯土豆以前见所未见,除了自己吃,估计卖不了价钱,想用它们来完赋,恐怕行不通,这就让这些人对种子的价格更不满意了。
尽管涿鹿商社承诺,若是红薯土豆种的多了没有其他人收,涿鹿商社也会以公道的价格,用银两、布匹或是青盐收取,但这话在涿鹿集上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相信。
这些镇民的担忧,其实牵涉到大明的赋税制度,建朝伊始,朝廷采取的是实物税制,也就是说,你种什么缴什么,但这种方法弊端很多,因为大头需要运到京师,运输、存放还有损耗等等都是大问题,更别提官员胥吏从中上下其手,用大斗进小斗出等等手段中饱私囊了。
万历朝张居正革新后,统一折算成银两收缴赋税,倒是解决了实物税的部分弊端,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官商勾结,收粮时节粮商拼命压价收购,即便丰收,农民卖粮所得也不多,但税赋是按银两计算,相当于多缴了粮。
等到青黄不接,农民需买粮度日时,粮价高企,这一进一出,相当于在农民身上褥了一道羊毛。
不是农民不想留足自己的口粮,而是产量低下,即便年成好,赋税、地租就能耗去六七成,剩下的还要留一部分做种,实在不可能留足口粮。
买粮的钱哪儿来?借贷、典当,甚至卖儿卖女,不一而足,总之是要将人身上的东西榨干吸尽。
到现在为止,只有寥寥几家愿意接受这个价钱,换取神物种地,但在其他大多数人没有行动前,也仅仅只是在口头上表示了一下。
其余人等则是不停地上门磨嘴皮子,就希望志文他们能把种子费给降下来,特别穷困的那些还想能赊给他们,等收粮后再还。
志文当然不能同意,真降下来,置如约交了种子费的涿鹿山民于何地,按理说,自己人收少些,外人收贵些才合道理,只是新东西嘛,一开始总要让些利,但能让这些人享受与自己人一样的优惠,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
至于赊欠种子,不是不可以,前提是这些人要认这个价,但问题是双方都缺乏信任度,按后世的话说,就是一个信用担保问题,想要赊欠的,家徒四壁,连点像样的东西都拿不出来,他们与涿鹿商社又不熟,纯靠个人信用?
志文可不太放心,又不是做慈善,就是那些难民,也是要干活才行的,要是有涿鹿一系的人愿意作保还差不多,只是认识涿鹿山的人也不会如此难缠。
“告诉他们,先认了咱们的种子价再说其他的。”志文吩咐道。
有些人家确实到了快要揭不开锅的地步,也是他们最有种的意愿,在他们看来,这种从未见过的粮食,即便卖不掉,换不了银钱,只要能让自己裹腹也够了。
但降价的口子却绝不能开,哪怕想办法让他们收获后补交都行,有些人家其实还算殷实,又不是拿不出粮食来换,可就是想混水摸鱼地占便宜。
尚小成闻言,叹了口气,转身去了,他是吃过苦的,知道眼下生计困难,若这些人真能种上红薯土豆,定能有所改善,只是这两样东西都是神物,要想用很少的代价获得,却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志文复又躺回凉簟,继续乘凉,只是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了,他倒不担心这些镇民,还有附近的乡民会作妖,那天在商社门口的大杀四方,已经吓破了他们的胆。
眼看八月了,也到了下半年种红薯土豆的时候,涿鹿山中,还有周围相熟的山村,都翻了地,施了肥,就等着种了,此地却还在争执不下,要是误了农时,可就误了一季的收成,红薯土豆的推广,且得等到明年去了,如此一来,赚钱也会受到影响。
这还不算大事,耽搁半年而已,更令志文烦恼的,是尚在良田屯堡之时,马二给他带来的消息,那就是范家已经派人去大同,义务地替涿鹿商社广为宣扬这两种高产的粮食。
志文对其中猫腻不太清楚,初时还挺高兴,这是好事儿,在马二解释后,才知道范家包藏祸心,涿鹿山一带是大明皇室代王的地皮,他们这是要把代王这头狼给引过来啊。
大明的这些藩王,大都贪婪无比,这一代的代王尤甚,对于土地、财富,有种病态的迷恋,整个三晋大地,代王、晋王两府,差不多占据了一半的土地。
即便如此,代王仍不满足,又与范家这样的巨商勾结,通过他们,大肆将自己手中能掌控的粮食、青盐、精铁等朝廷禁品贩卖到草原、辽东,从中牟取暴利,却丝毫不管此举会给自己的家国带来什么影响。
说起来志文他们在涿鹿山种地,多少还是受了些代王的恩惠,皇亲名下的地,是不用上缴朝廷田赋的,当然,涿鹿山地处偏僻,又是匪窝,没哪个衙役帮闲敢去收,但大山中的其他村落,就没少受胥吏们的荼毒,朝廷的田赋不用缴,但是本地官府的火耗却是不能少的。
这一带山高林深,除了野物,并无什么产出,代王又基本出不了府,不能来此打猎,就算有人种地,也是少得可怜,代王根本看不上,是以很少理会这片他名下的土地,只是现下如果听说此地有亩产高达千斤的粮食产出,恐怕就不会像以前那般淡定了。
正文 第430章 等候来人
据马二所说,租种代王的田地虽然不用缴纳捐税,但交的租子却很高,五到七成不等,而且越是良田,比例越高。
但再好的田,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而已,涿鹿山的地如此高产,贪婪的代王收八成的租子都是很有可能的。
志文倒不是不愿意交租子,尤其是当他听说代王所占土地甚广之后,更觉得此事操作得好的话,是一个契机,交一定量的红薯土豆给代王,反而能对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是五到七成就未免太多了,这意味着志文他们的工会基本颗粒无收,只是做了个中转站,要是八成,还是亏的。
但若是拒绝的话,却又如何自处呢?
代王那里一旦来人,贺知州到了恐怕也无济于事,这又不是作奸犯科,收自己土地上的租子,哪怕闹到朝堂之上也是有理的。
扯旗造反么?不说现在实力够不够,之前拉拢周承允成立商社,打通商路,寻找羊毛,还有帮助耿巡抚等人的种种努力就全都白费了,不妥。
志文这些天就是为此事烦恼,之所以不回山呆在镇上,除了帮忙招募难民,为的就是等人,一是等代王来人,志文想亲自处理,此事除了他和马二,其他人都还不知,主要是怕说出去了大家人心不稳。
再一个就是等周承允等人了,之前司茶的口信是,一俟耿巡抚的事儿完毕,他们就要和贺知州共同北上,正好有李定国等人的护卫,几路人一起到保安州,还有张总兵也顺路到大同。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周承允他们先到,如此志文就能将此事如何应对,向周大公子请教了,这种事儿,整个涿鹿山上下,恐怕也只有他能想出办法了。
不过等人是最磨性子的,虽然并没有多少天,但志文已经有些心烦了,也不知马二那里有没有什么消息。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惜在志文身上却并没有应验,他这念了好几天了,特别是今天闲下来,更是急切地盼望有周承允等人的消息,可惜直到尚小成来叫他吃晚饭的时候,也没有惊喜出现。
日头渐渐西沉,呱噪不休的蝉们也消停了下来,燥热的空气开始凉爽起来,难得的悠闲一天即将结束,明天开始又得招募难民了。
翌日清晨,商社诸人早早起床,趁着天气凉爽,洗漱一番,吃了早饭,大部分都来到了镇外的空地上,这里已经有不少难民等着了。
志文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开始给难民们登记,他的字虽然写的不太令人恭维,却也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为,能写会算的不多,除了几个账房,就数他了,至于尚小成几人,虽然已经识了些字,但要让他们做这种事儿,还是不成的。
需要登记的东西不多,除了姓名、籍贯,还有特长,志文希望藉此能发掘一些手艺人,也能为涿鹿山的发展有些帮助,难民中会种地的多,真正有手艺的也不少,倒给了志文一些惊喜,不过想想倒也不奇怪,盖因小农经济,除了种地,其他的事情也都得自己处理,若是不会,那么这日子就不好过了。
与流匪大战后招收的几批难民中,很有些会盖房建屋的人,基本上一到山里,都被安排去修建坞堡了,木匠铁匠少些,就像志文他爹那样,只要有了这两门手艺,即便没有田地也能基本混个温饱,是以都将其视为立身之本,不会轻易传人。
妇人们纺线织布大都不在话下,编织毛衣虽然有些不同,但相信难不倒她们,到了山里,帮着干一段时日的杂活,将养一下,恢复些体力,只要小英娘等人稍加指点,就会成为合格的织工。
至于说泄**衣机密,让范家这样的对头得知这种事情,想要扩大规模,就避免不了,只要洗羊毛的这个核心技术不走漏出去就不怕。
太阳渐渐升起,天气也越来越热,志文他们这些给人登记的,虽然都在树荫下,却也渐渐不耐,与在商社清静的院落中不同,这里人多嘈杂,心静不下来,就会觉得特别热。
好在尚小成等队员得力,秩序维持得还算不错,现场虽然不够安静,但难民们都规规矩矩地排着队,登记一事进展得还算顺利。
“啪嗒!”一滴汗珠从志文额头流到下巴,又从下巴滴落桌面,志文也顾不上擦,只庆幸没有落在纸上,污了字迹,写完最后几个字,志文丢下笔,左手这才拿着脖子上的布巾擦汗,右手则不停地甩动着。
写这一上午的字,感觉比练一天的武还累,先把中饭吃了,再休息一下,不然右手下午恐怕都抬不起来。
旁边几个账房也都先后停了笔,站起来舒活筋骨,他们胜在用笔娴熟,但体力就大大不如志文了。
排着队的难民们见状,没有催促,尽管旁边空地上几口大锅熬的杂面粥香气诱人,不少人喉头不断耸动,但无人散开,他们都知道,早点登记好,就能早日进山干活挣粮。
这些人当然也不会饿着肚子空等,大锅前自有妇人小孩排起了队,按顺序领了粥后,有的到空地上坐下开吃,有的则送到排着队的汉子们面前,那不是他们的男人就是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志文边活动边向镇子里的商社大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