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先开打的是高丽,毕竟有地利和人数优势,高丽人组织了八万大军成功围住了这一支女真骑兵,高丽原本以为八万对一万那还不是十拿九稳的?
因为以前高丽也是和女真打过仗的,虽然高丽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双方相差并不是很大,而且高丽觉得装备火器之后,现在的高丽已经不是过去的高丽了。
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的女真也不是以前的女真了,所以结果就是八万人围攻不到两万,结果还让人家跑了八千,最后统计自己死了一万五千多人才干掉对方七千骑。
不过好消息是,加上其他城池的消耗,高丽首先达成了一万人的任务,南北倭国这次一国只派来三万部队,所以不能像高丽那样搞围歼战术,而是学习齐国那种诱敌深入跟女真打巷战的办法,于是两支女真骑兵分别被骗进两座城池。
一番激战之后,各损失了四五千人退了出来,等到阿骨打接到消息,其他三方面的部队都已经损失了不少,连忙把部队集中,结果一统计这一分兵,两万部队没有了,而且女真自己的骑兵从开战到现在已经损失了一万多。
这个损失对于阿骨打来说那不是牙疼,而是心疼,心在滴血啊,他们人少啊,这仗打到这个份上,阿骨打也起了真火。
不过阿骨打也算是一个战争天才,他觉得既然高丽的主力都在边境,他决定带上所有的兵力包围汉城,启用自己的秘密武器,准备攻破汉城活捉高丽国王。
而女真人所谓的秘密武器就是从辽国那里获得的炸药了,当完颜阿骨打带着部队不理沿途城市飞速南下的时候,高丽汉城正在做着巷战的准备。
这次张三特意派了一个师的兵力协助高丽防守汉城,这次准备给女真来次大的,以整座汉城为诱饵,至少要消灭一半以上的女真部队。
双方紧锣密鼓的准备,当女真人到达汉城城下,城头上防御的高丽士兵还是有点紧张,按照此战指挥的要求高丽的城墙上只放了一万守军,做出一副兵力不足的样子。
完颜阿骨打看到城墙上稀稀拉拉的高丽守军,满意的哈哈大笑,果然和他猜想的一样,接下来就是攻城了,汉城是有护城河的,所以攻城之前女真人是要填护城河的。
完颜阿骨打直接命令骑兵取土骑马填河,结果城上一万士兵都是火枪兵,这种填河方法就等于把骑兵暴露在敌人火枪之下,阿骨打也是和狠人,骑兵若是死了,就命令直接丢到护城河里,不顾伤亡的奋力填河。
他打算在高丽边境士兵回援之前拿下汉城,否则他就有被围攻的危险,用了一天的时间填出了几条通往城墙的道路,女真骑兵开始扛着炸药包丢到城墙下,以完颜阿骨打的计划是用骑兵把炸药堆在城墙下直接炸总比用马车方便吧。
结果这次齐国派来的指挥官是朱武,朱武一看对方这样搞就笑了,这二货狗屁不懂还敢用炸药,所以女真人还没有堆几包,城墙上一支火箭射下来,直接把炸药引燃了,这几袋炸药屁用没有,连墙砖都炸不掉。
结果女真人试了几次都是这个结果,完颜阿骨打才知道,原来用车装还有这个道理,于是女真人又去找车,找来车刚要往前冲,阿骨打想着不对啊,要是敌人直接射火箭那整个车不久炸了?
完颜阿骨打又找牛皮盖住炸药,这样就应该没有问题了吧?结果他们忘记了齐国曾经用过的一款武器,那就是弩炮发射火油弹!
………………………………
第六百三十七章阿骨打败逃
这也是张三当初没有大规模使用火药车战术的原因,在敌人有准备的情况下,这种大车火药很难运到城墙下,还不如用大炮轰来的实惠。
完颜阿骨打发现自己高价买来的炸药好像没有传说中那么有用,只好让手下扎营,准备造云梯,进行传统的攻城作战,第二天匆忙准备的女真再次攻城。
当战争到了下午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完颜阿骨打悄悄的命令士兵携带炸药包到城门,几十个炸药包一堆,然后轰的一声城门就被炸毁,女真骑兵乘势而入,完颜阿骨打站在城外哈哈大笑。
等到阿骨打进城之后,才发现城里的气氛不对,到处都是乒乒乓乓的火枪声,而自己的骑兵确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串,阿骨打想到了自己有两队士兵遇到的城内伏击,不由的心中一寒,他们竟然在首都也搞这么一出!
阿骨打一边命令士兵集结占领城门附近街道,一面命人登上城墙,企图先占领城门附近的地方在图下一步动向,只是这部队散开容易想在聚集就难了,攻击城墙的部队也遇到了强烈的抵抗。
眼看天色将要黑了,但是继续待在城里还是撤出城外对于阿骨打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撤吧?还有一万多人在城里没有找到,不撤吧?总感觉这是个陷阱。
犹犹豫豫中天色全黑,女真人就在城门附近扎下营寨,企图等到天明在继续想办法,一夜汉城的枪声没有停过,到了天明阿骨打检点人数发现自己手里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了。
而城里再也没有冲出来的女真骑兵,阿骨打知道那些人恐怕已经全部死光了,现在不能在等了,来的时候,阿骨打带着八万骑兵意气风发,大有扫平天下一念之间的慷慨。
但是现在经过数战之后,八万人只剩三万,而真正的女真骑兵还不足两万,而且个个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北方还有十多万军队在那边等着他,要是在犹豫不决,完颜阿骨打觉得自己会死在这里。
完颜阿骨打是一个果断的人,说退就退,没有丝毫流连,尽管朱武派兵拦下的五千余女真的附庸部队,但是阿骨打依旧头也没有回,一点救援的意思都没有。
回去的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路上,女真人又受到了高丽和南北倭国的阻击,尤其是南北倭国,在任务还有数千的情况下,几乎都是拼命的架势。
最终完颜阿骨打带着七千残兵回到辽阳,女真实力大幅度衰退,张三得到消息也算落下了心头大石,看来女真能崛起完全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敌人太过无能。
辽国皇帝得到女真大损的消息后也是非常开心,决定再次出兵讨伐,参谋部经过分析并不看好这次讨伐行动,辽国虽然购买了火枪,但是并没有像大宋那样完全模仿齐国的编制队列和战法。
而且军官团在那边也只能起到教射击的作用,所以女真虽然实力大幅降低,但是辽国实力确没有加强多少,恐怕这次依旧会惨败而回。
既然知道结果张三肯定不会拿自己的军官团去送死,撤回军官团,任辽国自己搞,耶律延禧得知大宋用五万火枪手一个月不到灭大理国,高丽更是接着十万火枪兵打败女真八万大军,而他辽国现在已经武装了二十万火枪兵,那肯定是稳操胜券的。
经过三个月准备,在六月份辽国终于再次出兵,这次吸取了前面两次的教训三十万军队没有在分兵,而是一起往辽阳方向挺近,发誓要一战打下辽阳。
而这几个月阿骨打因为带兵损失颇大,所以统治有点震荡,在他的铁血手腕之下,诛杀了几个企图叛乱的部落首领,然后又深入山林招募了两万多女真人,实力又恢复到了七万左右。
阿骨打得到辽国再次起兵而来的消息,也是压力非常大,在两眼誓师,发誓女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能击破敌军那就是灭亡之日。
经过鼓动阿骨打进起七万大军准备正面迎战辽国军队,辽军的运气是非常差的,本来双方在辽河两岸,耶律延禧非常自信的让开地方给敌人渡河。
女真渡河之后,突然刮起一阵东南风,风非常大,飞沙走石,辽军被吹的睁不开眼,阿骨打抓住这个机会立刻全军冲击,一战击溃辽国三十万部队,耶律延禧仅仅带着五千骑兵逃脱。
经过此战之后,辽国再次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攻打金国,而金国被高丽和齐国牵制也无力伐辽,双方总算安心下来休养生息准备来日再战。
阿骨打此战除了击败辽军之外,还缴获了二十万支火枪,还有辽国火枪兵,辽国火枪大多是辽地汉人,女真对于这些俘虏并没有虐待,而是进行了策反,大多士兵怕死加入了女真。
完颜阿骨打乘机组织了十万火枪兵,开始模仿高丽看到的方式训练起来,听到这个消息张三倒是不担心女真人的这十万火枪手,而是担心辽国的未来。
趁着这个机会,张三决定在压榨辽国一笔,武器没有了还接着买啊,你看你的敌人都装备火枪了,你要是没有,岂不是更打不过?
辽国到了这个时候,也放下了骄傲,知道自己不能训练出好的火枪兵,只得接受齐国的指导,辽国又搜刮了一番重新组织了二十万火器部队,全盘接受齐国军官团的指导。
大好的一副牌打成这样,现在张三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他们了,而今年已经过去大半,张三的布局差不多也算完成,明年就要自己动手干辽国,不知道双方的火枪兵有没有机会对决。
张三在想要是辽国看到自己的火枪兵在齐国面前不堪一击,那么辽国会不会觉得张三卖火枪是欺诈他们?不过这都是小事,辽国为了恢复元气,干的事情和大宋一样,那就是加税。
加税这个东西是很损伤民心的,和大宋不一样的是,大宋是全民加税,但是辽国钱不够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跟本地的汉民征税,因为契丹人是贵族嘛!
………………………………
第六百三十八章万事俱备
所以在张三的有意宣传下,这次辽国的汉人彻底知道了自己在统治者眼中不过是猪羊,辽国根本没有把他们当成过自己人,这为下一步齐国的占领扫平了道路,至少抵抗不会那么激烈了。
张三这边的准备工作做得也差不多了,最终攻击时间定在九月底,到十月底结束战争,然后漫长的冬天辽国将没有调动的时间,张三这边可以从容收拾十六州的防务,等到年后辽国出兵的时候,张三这边都准备好了。
这两年来,张三的黄河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二,预计明年会全部完工,毕竟百万奴隶大军全力抢修,所以明年河东的堤坝修好之后,张三将要面对百万奴隶的去留问题。
再好打下燕云之后,这些奴隶可以继续干工程,修堤坝或者修路什么的,黄河两年没有决口,张三两年没有收税,头上也没有地主的盘剥,这对于齐国的百姓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生活。
在加上张三各种工程和企业招工大规模的撒钱,山东河北的民生迅速的恢复着,各地也迅速的繁荣起来,仅仅两年的时间,整个津南城就发展成了一个超过十万人的大城,而其他地方百姓消费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百姓连续两年丰收都担心粮食价格下跌,张三当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出现,因为张三现在还很缺粮食呢,所以张三对卖粮的百姓来者不拒,价格给的也是很高,百姓的口袋更加有钱,张三也获得了粮食储备。
黄河是每年都要决口的,张三这边修好了,但是大宋那边确并没有大修,所以今年进入雨季,大名府南黄河决口,淹没农田百万亩,近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张三就地招募难民,安置在北方的海参崴等数城,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