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202部分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202部分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十几天之后好要再扩大一倍,管理人员更是捉襟见肘,张三看了之后,自然熄灭了抽调的心思,至于新的造纸作坊,暂时放一放也无妨。

    看完之后,张三又叮嘱李四一定注意工人的健康,然后两人又一路往南打算去船厂看看,这两个厂子正好一南一北,中间经过凌振的庄子,张三正好去那边也看看。

    那里原本计划的是新的调料制作作坊,但是张三一直没有顾得上搬迁,所以这边一直作为南边一半的煤球生产基地使用,一直没有用心经营。

    这次既然计划裁剪掉一部分制煤产业,正好可以去看看,那边靠近汴河,张三到的时候,这里的庄子已经变得黑糊糊的一片了,大量的良田被毁掉成了打煤厂,张三摇摇头,开始思考怎么利用这片土地。

    这里比起张三住的庄子没有什么优势,但是这里好歹有一个小码头,从张三庄子上的码头过去的人正好一路南行到这里就可以装船走水路运货到汴京,或者从这里渡过河去。

    这里到是一个不错的渡口码头,因为打煤的关系,这里的渡口张三已经专门进行了修整,小船的泊位就有几百米长,而且为了存煤还修建了几个大型的货棚。

    这边便利的码头条件自然引来了不少商人在这里渡河,所以岸边停着不少大小船只,其中还有两艘小型的新式渡船,正在装马车上船。

    张三点点头,这里到是可以作为一个渡口发展,正好和北边五丈河上的渡口一起形成一条从从汴京西边过去的完整通道,这些人不用绕进城里,就可以从汴京北边一路南下,可以节省至少半天的时间。

    张三先趁着新型渡船上有个空位放马方便,立刻上船先到对岸,上了岸之后,又骑上马,往上游奔驰,不大会就到了船厂这边。

    先是船厂里六条大船并排排在岸边的船坞里,周围还有许多小一点的渡船在生产,船厂码头上几条木排正在由几十个工人喊着号子往岸上拖,船厂周围也能看到不少拉木头的大车,用牛或者驴拉着往船厂的堆料厂赶去。

    张三来到船厂已经是黄昏,负责这边的船匠,被李四找过来,三人一起去看新的镖船,正是船厂里生产的那六条大船。

    三人走进船匠老吴介绍道:“东家,你看,这就是眀轮千石大船,除了上面的风帆之外,要是想要加速,这下边六四对眀轮,可以快速旋转,使船只速度增加至少五成以上。”

    几人顺着绳梯爬上船,船匠介绍道:“按照东家的要求,我们把船身做的细长了一些,船底也从平底变成弧形,船头也从平的变成尖的。这样一来这船估计跑的快一点,但是载货确减少了三成还多。”

    张三摆摆手说道:“无妨,只要速度快一点就行,载货少了,多造几艘就是了。这船还有多少时间能够下水使用?”

    威远镖局那边一直在租船使用,早就急的不行了,但是张三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先造六条试试,要是效果好就在造,不行就修改设计。

    船匠拍着胸脯说道:“现在这船就算造好了,现在正在铺船板,还有装里面的一些船之类的东西。半月之内就能下水。”

    张三想想说道:“不如这样吧,这船在这装上下还不方便,又占用船坞。既然船只已经造好,就先弄出去,停到码头那边,剩下的活计在那边慢慢干。”

    张三看看船身说道:“到码头那边之后,先紧着一条船,装好然后装上帆具,找有经验的水手试试船,就试十天吧,要是没有问题,就立刻铺设龙骨开始造新船,新的船坞有多少?”

    船匠说道:“按照东家的要求我没总共有十二个船坞,要是紧急情况,我们用撑木搭船台也能造这种千石的船。”

    张三点头问:“船厂的工人够不够?一次能开工几条?”

    船匠有些为难的说道:“我没想到会这么快铺设新船龙骨,还以为新船要试几个月才能在造,所以又接了不少造渡船的生意,造大船的人手有点紧张,不过这次也至少能同时开四条船。”

    张三想想摇头说道:“这样吧,找一家船厂替我们生产渡船,我们只派出有经验的船工和监工保证质量,利润他们拿八成,让他们生产渡船。在推掉一些渡船生意全力开工能开工多少?”

    船匠先计算了一番,然后说道:“要是这么干,人家船主会不会有意见?”

    张三问道:“你给他们签订契约必须是我们自己造的了么?我们派出技术人员保证质量,跟我们自己造有什么区别?这种小船又赚不了多少钱,不想在我们这造的让他们另请高明。”

    船匠点头:“那我把船厂现在接的活收收尾,保证一个月至少铺设十二条船的龙骨。”

    张三虽然还是不满意这个速度,但是也知道这是船厂的极限了,现在威远镖局因为船只的限制,只能五天运一次镖,以后新船造好,肯定要改成一天一条船的。

    就算是船快了,一条船来回江南至少要二十天,那么路上至少要有四十条船才够,这样的航线还不止一条,往江南去的,往大名府还有往延安府的航线都是水路,每条路也需要大约四十条船在水上周转着。

    更别说张三还打算开一条长江航道,淮河水道也要有吧,还有黄河也要有船。然后以后万一有大宗货物,一次出发的可能不止一条船的情况,所以张三估计威远镖局至少需要三百条以上的快船才够使用。

    现在就算船厂全力开工一次造十二条,一年也顶多造三批,三十六条,想要造三百条船大约需要十年的时间,这是张三万万等不起的。

    船只一定要在一年到两年全部配齐,张三等不起!


………………………………

第三百六十章清风山

    张三无奈之下只得说道:“你这边继续扩大船坞,争取达到一年能造一百条这种镖船的地步。还有派两个有经验的船工制一套船模,去江南那边。”

    张三看着他一脸好奇的样子说道:“我在那边也有一个大船厂,那边光是五千石的海船一年都能造将近五十条,这种一千石的船,那边一年至少能造一两百条。你只管选人就是了。”

    张三到也没有夸张,杭州的造船厂新船坞修好之后,一年全力开工,真的可以造五十条以上的海船。因为海船和江船的不同,张三一直没有从京城造船厂抽调太多的精英船匠去江南。

    这次船厂的总管吴船匠汗瞬间就下来了,脸色也开始发白。他还是第一次听张三说起江南的船厂,原本他管着这么大一个船厂在京城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没想到张三能在江南有一个更大的船厂。

    张三说的五千石的大船,他有幸见过几次,那些要么是江南的大海商到东京卖货,好么就是江南进献的龙舟,此龙舟非彼龙舟。

    这种龙舟就是江南的船员为皇帝专门建造的大型游船,一般都是五千石左右,停在汴河码头虽然大家不准接近,但是远远看看还是可以的。

    吴船匠见过那种大船,他无法想象一个一年能造五十条五千石以上大船的船厂究竟有多大,但是他确能感觉到张三对他造船速度太慢的不满。

    这让吴船匠很不安,原本他只是一个有点技术经验的船匠,张三把他招募回来,委任他为船厂的总管,这一段时间,船厂飞速扩大,现在的船厂俨然已经是京城的一流船厂,而吴船匠一月也能拿到一百多贯的工钱。

    这让吴船匠有点飘飘然了,甚至上个月还纳了一房小妾。对船厂的管理也有了一些懈怠,他这边离张三的庄子太远,李四来一趟很不容易,又加上管理的作坊太多,所以一个月顶多过来一两趟。

    吴船匠一直觉得李四不懂造船,所以五六个月造出六条千石大船李四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但是现在他确丝毫不敢再有其他想法。

    张三看他一脸大汗,脸色发白的样子问道:“怎么?有问题?是太难了么?”

    吴船匠立刻惊醒摇头道:“没有,东家放心,今年我一定造出一百条船来!”

    张三摇头道:“这都已经五月底了,你后面还有六个月,你真的能在造出九十四条船来?可不要光讲数量,不讲质量,这船可是我们自己人用的,出了问题我可是要追究你的责任的。”

    吴船匠连连擦汗说道:“东家放心,刚刚东家说的在码头装船板什么的我想到一个主意,这船的船壳两个多月就能造好,只要竖起桅杆装好眀轮就可以推下水,这样六个月还可以造三批。”

    吴船匠指指船说道:“东家你看,这船坞挖起来很简单,多找些工人赶工,两个月在挖三十个船坞肯定没有问题,到时船厂里更多熟悉新船的工匠,我们就能同时开建四十二条船,一年一百条没有问题。”

    张三好奇的问道:“我看你一直在买木头,这些都是湿木头,你现在库存的干木头还有多少?到时造船的时候木头够用么?”

    吴船匠一脸懊恼的说道:“东家,我一开始没有准备那么多木材,现在想买干木头不好办了。”

    张三笑笑说道:“我到是有一策,你可以试试,你看着木头变干,全靠太阳照,太阳把水晒干木头不就干了么?我们可以搭一个炉子跟砖窑一样,从一头生火,保持一定的温度,把木头在里面烤干。”

    吴船匠听了眼睛一亮,这个办法他还没有想过,但是听着好像很靠谱的样子,这样一来木材干燥周期就大大缩短了,吴船匠刚要说话,张三摇摇头,吴船匠看张三摇头心里一紧,莫非是不行?

    张三摇头想想又说道:“这个干馏有几点要注意,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要不木头就成木炭了,还有就是速度太快受热不均匀容易导致木头开裂,这些你都要注意。”

    张三在上看过这种方法,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张三又说道:“除烤干之外,你还可以试试蒸干,就是弄一个大锅,把水烧开,用一个铁管把热气倒入进来,把木头蒸一蒸,看看效果。”

    张三想想觉得还是不靠谱就说道:“你两种方法都要试试,还有咱们买新木头都是湿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它船厂存的木头里买一部分,先用着,肯定有些船厂有多出来的木头,多去问问。”

    张三正在参观船厂,远在山东的威远镖局开路队确正好路过青州,这时候青州山上还没有那么多山匪,三山上也只有清风山上的燕顺、王英和郑天寿的山寨刚刚成了气候。

    三个月之前这寨子里确只有燕顺一人当家,这燕顺是莱州人氏,生得赤发黄须,人称锦毛虎。他原是羊马贩子出身,因折损本钱,流落绿林,后在青州清风山落草,一个人带着几十个兄弟也是逍遥快活。

    三个月之前来了一个叫王英的上山落草,这王英原本是一个赶车的,因为见财起意杀人事发,后被捕越狱,一路逃到青风山,燕顺见他身材矮小不愿收留,没想到他一人放翻了十几个兄弟,和燕顺还打成了平手,燕顺干脆让他当了个二头领。

    自从这王英上山,燕顺怕王英尾大难治,干脆又从手下头领里选了一个心腹叫做郑天寿当三寨主,好相互牵制。这郑天寿是原本是苏州人氏,他原本是个银匠,因为喜好枪棒,所以一边四处做生意,一边拜师学艺,后来路过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