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皇帝-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显然李傕、郭汜等人,已经任为袁绍会把太仆赵岐给看押了。
所以才会任命朱儁为太仆。
赵风揉了揉太阳穴。
其他消息都还好说。
虽然赵风没有什么映像,但也合情合理。
就是这个陶谦,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以赵风的映像来说。
陶谦应该是个老好人类型的。
而现在,陶谦居然发檄文给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郭汜等人,奉迎天子。
这就是要搞事情的节奏啊!
显然不符合赵风映像中陶谦的身份。
虽然赵风不知道,陶谦是本就如此性格。
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让陶谦变的如此。
消息太多。
赵风需要好好消化一下:“应该没有其他消息了吧?”
田丰笑道:“暂时没了。”
赵风点了点头:“那就好。”
“还有十天,就要进入秋收了。”
“按照往年那样,派人前去协助百姓收割。”
“不过优先帮助实行新政的四县。”
也就是派新兵、学生、民夫,去优先帮晋阳、祁县、元氏、真定四县,收割粮食。
田丰行了一揖:“喏!”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半个月后。
田丰急匆匆的跑进议事厅,对赵风行了一揖:“启禀主公!”
“刚刚传来一条消息。”
“说玉玺在孙坚手中!”
“至于孙坚是怎么得到玉玺的,种类颇多。”
“有说孙坚在攻入洛阳时,在井里捡的。”
“有说孙坚从刘和手中抢的。”
“也有说孙坚派人,暗中从袁术那里偷的。”
“还有很多,不过听上去都不怎么可信,我也就不一一汇报了。”
赵风听到这个消息,比较无语。
显然有人在恶意栽赃。
尤其是说孙坚在攻入洛阳时,在井里捡的这条。
赵风那是相当的有映像。
不过自从发生了刘和之事,赵风就觉得,玉玺是被刘和给偷了出来。
所以田丰后面说的几条,也算靠谱。
总之就是,玉玺落到孙坚手上了。
至于为什么后世一直认为玉玺真是孙坚从井里捡的。
赵风估计,应该是孙权,为了表达自己吴国才是正统,所以宣扬玉玺是在井里捡的这条。
毕竟靠夺来的玉玺,不符合孙权的政治利益。
反正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刘协的玉玺,真的丢失了。
至于是在袁术手中,还是在孙坚手中,都不是重点。
………………………………
第五百七十七章 刘表站位
赵风沉吟了一下:“玉玺之事,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很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
“所以元皓兄这么急匆匆的跑进来。”
“应该还有其他事情吧!”
田丰点了点头:“袁绍昭告天下。”
“荆州刺史刘表,已经与他结成了同盟!”
赵风听了无语。
这袁绍挺黑心的。
按照惯例,这类结盟、协议之类的事,一般是不会宣扬出去的。
比如,赵风与公孙瓒、袁绍、张燕等人签订的协议、盟约,都没人宣扬出去。
别人签订了什么协议、联盟,赵风也无从得知。
最多就是类似于,张扬投靠袁绍、吕布投靠袁绍,金尚投靠袁术这类的消息。
这个好区分,人家都率兵到你那里去了,自然就是投靠过去了。
至于张扬、吕布与袁绍达成什么协议,根本无法知道。
而刘表身为荆州刺史,显然不可能放弃荆州,领兵跑到袁绍哪里去。
也就是说,刘表和袁绍的盟约,如果没人公布出来,根本没人会知道。
就跟赵风和袁绍签订了协议,袁术目前就不知道一样。
袁绍既然把这事昭告天下,说明刘表应该没有完全同意与他达成联盟。
如果完全同意了,袁绍自然就不会把这是公布出来了。
毕竟潜伏在暗中的盟友,对袁术的威胁才更大!
不过应该已经谈的差不多了。
所以袁绍直接昭告天下,就是逼迫刘表与他快点联盟。
因为刘表别无选择。
至于刘表向袁术解释这事,都没什么用。
因为袁术信不信,已经不重要了。
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刘表离袁术太近。
袁术迟早也会对刘表动手。
同理,刘表也肯定会提防袁术。
所以这事根本说不清。
能达到刘表、袁术这种高度的人,不可能肚子里一点墨水也没有。
这种合纵连横、远交近战之类的战略,肯定都懂。
赵风感叹道:“这秋收才刚刚过完。”
“各地的战事,又会因为袁绍昭告天下的这事,要爆发了。”
“反正袁术,肯定会对刘表出兵的。”
“袁术和刘表的战事一起。”
“青州战事也会跟着响应。”
“说不定,连幽州的公孙瓒,也会不甘寂寞了!”
田丰笑道:“这也没什么。”
“反正我们已经做好了征战的准备。”
“只要主公一声令下,各地新训练的三万新兵,克日就能招到晋阳来!”
赵风揉了揉太阳穴:“我现在总算体会到。”
“什么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招募新兵不难。”
“问题是这三万新兵,居然找不到好的领兵之人!”
张辽虽然名义上还是裨将。
但如果算上早先安排过去的三千新兵,等于说张辽统领的士兵,已经达到了偏将的水准。
当然,那三千新兵,经过一年的训练,现在肯定算不得新兵了。
田丰行了一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高层将领,中层将领,我们都缺。”
“尤其是中层将领!”
“不过,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我们也无法解决。”
“所以只能更改领兵将领!”
“典韦目前是骑兵校尉。”
“但典韦善用的武器,乃是双戟。”
“双戟对于骑战而言,不太有利。”
“华雄经过这么些年的修养,即便无法恢复到全盛状态,也应该恢复的七七八八了。”
“华雄本身就是带领一千亲卫骑兵过来的。”
“所以我认为,主公可以把典韦的骑兵部曲,划拨给华雄。”
“华雄本就是都督,领四千骑兵不过分。”
“如果主公放心的话,还可以在拨付一千战马过去,让华雄的骑兵部曲,成为满编状态。”
“至于典韦嘛,升为裨将或者偏将,还是去统领步兵好了。”
“另外,目前我们军力大增!”
“主公的亲卫,也需要根据情况,来扩增了。”
赵风沉吟了一下:“即便如此。”
“也还有两万新兵,没人统领。”
“总不可能全部都任命为偏将吧!”
田丰沉吟良久:“既然没有人来统领。”
“那就都划拨到主公名下好了。”
“这些新兵由主公统领一段时间,也能提高他们的忠心。”
“之后哪些部曲出现了战损,在由主公把士兵划拨过去!”
赵风伸出右手食指,在案己上慢慢的敲打了起来。
田丰知道,赵风此举,说明赵风陷入了沉思。
赵风考虑良久:“以目前来看。”
“这个方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既然新兵划分的问题,暂时解决,赵风问道:“这次各郡赋税情况如何?”
田丰从胸口拿出一份文书:“主公就是不问。”
“我也准备拿出赋税文书了。”
说完,就把文书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田丰身前,接过文书,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打开文书,仔细查阅了起来。
常山郡总体粮食赋税为一百四十七万余石。
虽然比上期多了十五万石。
但那是因为迁移了五万人过去。
除了元氏和真定少了一成的赋税,其他地方都略微增多了一点点。
常山郡领一十二个县。
平均下来,每个县的赋税都是十万余石。
元氏和真定,减少了一成赋税,也就是分别少了一万石左右。
对于这个结果,赵风很满意。
才少两万石粮食,对赵风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但这只是因为赵风地盘多。
如果这些粮食分摊到元氏和真定,差不多每一个百姓,都能多出大半石的粮食。
这多出的大半石粮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等于多出了一个多月的口粮。
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著的。
接着赵风看向太原郡。
太原郡总体粮食赋税为六十一万余石。
总体比上一次少了三十万石!
不过考虑到,迁移了十五万人前去上党郡和常山郡,赋税大量减少,也是正常的。
而因为这次和上次差距太大。
所以无法拿上次的赋税记录来做对比。
但晋阳和祁县,肯定比其他县城的赋税,要少一些。
毕竟是执行了新政的县城。
不过即便按照元氏和真定来算,少一万来石的赋税,赵风毫无压力。
最后就是上党郡的赋税,共计六十四万余石。
………………………………
第五百七十八章 秋收已过
上党郡上期的赋税是四十七万余石。
因为迁移了十万人过去,所以赋税增加显著。
不过因为都是新开垦出来的荒地。
所以产量不高。
按照人均来算,常山郡人均二点四石。
太原郡人均一点八石。
上党郡人均二点二石。
这几个数据,除了太原郡跟往年差不多。
常山郡和上党郡,都是被新迁移过去的人口,拖低了一点,不过也就拖低了零点二石到零点三石左右。
太原郡是因为田地耕种过度,所以每年都在递减,如果不休养土地,今年或明年,就会出现大面积绝收。
上党郡是因为新迁移过去十万人开荒,这些地产量不高,会拖累平均指数。
常山郡也是如此,不会没那么严重。
从数据上来看,这些粮食完全不够百姓吃。
不过普通百姓是,人均一个男子,一个月吃半石粮食。
而小孩、老人、妇女,肯定吃的相对要少一点。
所以百姓的这点余粮,只能勉强度日。
如果出现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百姓就无法度日。
这也是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
因为百姓不起义造反,就会要饿死。
另外就是,这只是送上来的赋税文书数据。
实际征缴的赋税,没有这么多。
因为赵风迁移十五万人去上党郡和常山郡时,已经说了,他们会减免一年赋税。
所以常山郡应该还是一百三十余万石。
上党郡还是四十七万石左右。
都跟上一期差不多。
只有太原郡减少的,三十万石粮食赋税,是真的减少了。
这也是赵风到了并州后,决定休养生息,不发动战争的主因之一。
一期减少三十万石粮食,一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