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爱卿请起,尤其是子婴皇叔,朕不在的时候,辛苦你了!”
“臣不辛苦,陛下才是最辛苦的,来,陛下,请上龙辇!”子婴起身走向扶苏,打算扶他上车。
“皇叔随朕一起。”扶苏拉过子婴说道。
“君臣有别,臣断断不敢!”子婴急忙惶恐的说道。
“你是朕的皇叔,是家人,不是臣子。”扶苏劝道。
结果说了半天子婴就是死活不肯上车,扶苏没办法,只能一个人乘车向阿房宫赶去,身后呼啦啦跟着一群大臣。
阿房宫,太极殿
扶苏正在召开归来后的第一次大朝会。
扶苏一眼向下扫去,少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多了很多新面孔。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郑宝喊了一声。
“启禀陛下,”张良出列:“我大秦原该十郡三十一县,因第一次卫国战争损失惨重,我与李儒军师以及王贲,冯劫将军共同商议之后决定收缩防御,大军退出与匈奴人接触的云中,九原,以及上郡,河东四郡,此四郡作为我大秦与匈奴及山东诸侯的缓冲,四郡百姓则已迁入北地,陇西,和内史。
目前我大秦直接控制的有北地,陇西,内史,汉中,巴,蜀六郡。”
“扶苏微微点头,实际上他失踪近两年大秦没亡就不错了。”
“陛下,我大秦目前郡兵不算还有正规军二十万,分别在蒙毅,章邯,司马欣等几位将军的率领下驻守六郡以及函谷关,潼关二地。
其中冯劫领五万坐镇内史,蒙毅六万守北地陇西,章邯四万守函谷,潼关,司马欣两万驻巴蜀,姜维三万驻汉中。”
“怎么剩这么少?”扶苏大惊。
第85章 朝会闪现李善长,扶苏改制朝堂乱
“之前我大秦树敌甚多,常被群起而攻之,归根结底是因为山东诸侯觉得我大秦实力最强,他们必须先联手消灭我们才有安全感。
而实力的保证就是军队,因此我等商议缩减兵力隐藏实力,降低对诸侯们的威胁自己也安心发展,之后再效仿始皇帝兵出崤山一统华夏。
另外前几次的大战我大秦财政早就空了,无力负担过多的军费维持军队数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不过我们在各郡县还驻有郡兵,大县三五千,小县一二千,这二十万军队是我大秦完完全的正规战兵,没有一丝水分!”
“原来如此,”扶苏点了点头,然后接着说道:“朕打算改革朝廷体制,新的中书令是谁,即刻拟旨!”
“臣李善长参见陛下!”左边文臣队列里走出一人拿着玉笏拜道。
“你叫什么?”扶苏以为自己耳朵背气了。
“微臣李善长,前丞相李斯之弟,但请陛下放心,我与叛贼李斯绝无瓜葛,不共戴天!”听语气李善长以为扶苏要怎么着自己,急忙撇清关系。
“朕相信你,李家一门忠良,李斯不过是个意外。”扶苏知道李善长误会了,出言宽慰道。随机一想,这媳妇真是给力啊,怪不得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啥的都爆出来了愣是我的三个大文臣没动静,原来在这等着朕呢,估计李善长是因为冉闵也被特殊召唤出来的,就是不知道另两个大大是谁,好期待啊。
“谢陛下!”
“善长,即刻拟旨,朕口述你记下来,”
“诺。”
“即日起朝廷取消三公九卿制改行内阁七部制,内阁设大学士六人,主官为首辅一人,副手次辅,季辅各一人。六人负责处理帝国日常事务,统御六部,当然,涉及国家根本的军机要事或难以决断的事情则需要皇帝批红;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别为吏部,管理帝国官员日常职位升迁调动,
户部,管理帝国财政与徭役户籍,
礼部,负责帝国一切外交礼仪事务,
刑部,负责帝国所有刑事,民事案件处理,
工部,负责帝国所有包括水利在内的工程建设及器具研究工作,
医部,负责帝国所有医药卫生事务,
学部,负责帝国人才选拔教育工作。
此七部在帝国各郡县衙门设立分部,实行地方与中央双管制,及既要向当地郡守,县令负责,也要向帝都总部负责。
另外,朕要实行科举制,从今以后任何人想要当官都必须经过考试时,文有文举,武有武举!”
扶苏言毕,朝堂顿时轰然大乱,尼玛,前面那个什么内阁啊七部的什么还能接受,无非就是换个名字,这你皇帝老儿一下弄个科举制还得了,子孙后代的饭碗还不得全被你咋了,不行,这次说什么都不干,不干不干!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动啊!”
“陛下,老臣宁愿一头撞死在这柱子上!”
“昏君啊!”
“······”
望着下面叽叽喳喳的一群人,扶苏大吼一声:“够了!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扶苏不知道自己怎么嘴里突然冒出一句崇祯皇帝的名言,他顿了顿面色阴寒的说道:“支持朕的报出名字让朕记得,然后站到大殿右边去,反对朕的同样报出名字,给朕站到左边去,现在开始,站队!”
只见文官那边:“臣尚书令张良支持!”
张良第一个支持,随即往武将那边的行列走了过去。
“臣中书令李善长支持陛下!”言罢,也走了过去。
“臣御史大夫魏征······”
“臣廷尉包拯······”
原来这两个在这,扶苏听见两人自报姓名之后想道。
“臣······”
后面就除了蒙茜给他召唤出来的刘晔,李严,陈群,马良,费纬,糜竺,李恢,刘巴,法正,冯纪,孙乾就没有文臣再支持他了,武将那是不消说,扶苏领着他们大小打了多少战役,每每身先士卒,一个个对他死忠的不得了,谁还会反对他。
不过说起蒙茜召唤出的文臣们扶苏也是暗自神伤,孙乾,简雍,伊籍,秦宓,费诗,陈登,邓芝,董和,整整七个啊,都为了大秦死在异国他乡,而且张秋越至今生死不明。
想到这,扶苏打算忙完这阵之后立刻去凌烟阁将他们的牌位都供上去,今后不论文臣武将,凡事为国捐躯或于国家百姓有大功者皆上凌烟阁。
“还有吗?”扶苏扫视了一下大殿,最后一次问道。
“陛下若执意如此,臣等唯有以死相见!”
“我等宁愿告老还乡也不为此等昏君效力!”
“好!”望着那一个个昂着脖子一副宁死不屈的老匹夫们,扶苏缓缓开口:“一群只知道鱼肉百姓危害国家还自命清高的蛀虫们,朕成全你们!”
“御林军何在!”
殿外哗啦啦涌入一大波黑甲武士,领头的正是周仓华雄!
“给朕将他们统统拿住仗责六十,然后丢出宫外永世不得录用!”
“诺!”
顿时殿内哭喊一片,谁知道扶苏跟他们来真的。
“陛下老臣错了啊,呜呜呜。”
“陛下我愿意支持陛下,哎呦你轻点!”
“陛下老臣糊涂啊,再给臣一次机会好不好。”
“·······”
“呵呵,晚了!”扶苏冷笑一声:“拉出去!”
殿外时不时一声惨叫袭来,听的那叫一个伤心。
李善长不禁有些动容,出身说道:“陛下,是不是有点~”
“有点过了是吧,哼哼,以前他们拿朕好欺负,今天,朕就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之之怒!”扶苏冷冷的说道。
扶苏说完,站在下面的李由,张良等人只有一个感觉,扶苏变了,不再是那个随意说笑,永远人畜无害的陛下了。
“好了,继续咱们的朝议!”
“诺。”剩下为数不多的大臣们拱手道。
“朕刚才说的诸位爱卿可还有不懂?”扶苏问。
“敢问陛下,这科举为何物?”李善长问。
第86章 众文臣职位拟定,嬴扶苏军制改革
“就是一种正对全国所有百姓不论出身的人才选拔考试·······”扶苏又详细的将内阁啊,八部啊什么的详细说了一遍,包括科举的具体操作模式。
至于李由和张良询问的军队一块扶苏表示稍后自有安排。
“臣等明白了。”
“好,朕现在开始发布对各人的任命!”
“谨遵陛下旨意!”
“第一任大秦帝国内阁首辅大学士,李善长!”可能许多人对这个李善长还不知道,他可是牛逼惨了。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死于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只可惜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当然,有扶苏在,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只要你有才,而且李善长是的确有才。
不过万一如果他真的老了以后不老实,就怪不得扶苏了,咱的黑冰台可不比锦衣卫差。
“谢陛下,微臣必为大秦,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善长先是一愣,然后感激涕零的拜倒,没办法,官瘾太大了。
“内阁次辅大学士张良!”扶苏紧接着任命道。
“谢陛下!”听到任命的张良也是欣喜不已。
“季辅和另外三位大学士空缺,今后你们谁做出成绩就是谁的!”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扶苏只任命了两位,其他人你就眼馋去吧,顺便也能激励一下他们的斗志。
下头顿时开始窃窃私语,有的人满脸郁闷本以为自己能够如愿结果没有得偿所愿,有的人则是攥紧着拳头跃跃欲试,这是陛下给咱机会呢,赶紧好好把握啊。
脸色最精彩的莫过于李儒了,从扶苏登基的那天开始任劳任怨的跟着扶苏,黑锅都不知道背了多少,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结果,结果连个季辅都没混上,本来冯去疾老丞相和王绾老御史在世的话他也就不争了,人家本来资历就比自己高,可是张良呢,才跟着陛下几天啊,还是尼玛降臣,吊事不能忍啊。
可是宝宝心里苦宝宝又不能说,华夏自上古两千多年来有几个臣子不要脸的去向皇帝要官的?唉,算了,还是打落门牙往自己肚里咽咯。
扶苏坐在龙椅上把李儒的表情看的清清楚楚,他自然知道李儒的功劳,可是没办法啊,还有别的任务要交给他呢,看来只能一会退朝之后将他叫道御书房里谈谈心了。
“接下来朕宣布八部尚书的任命!吏部尚书空缺,右侍郎空缺,左侍郎由李严担任。
户部尚书空缺,右侍郎空缺,左侍郎由李恢担任。
礼部尚书空缺,右侍郎空缺,左侍郎由孙乾担任。
刑部尚书由包拯担任,左右侍郎空缺。
工部尚书由刘晔担任,左右侍郎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