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听了陈圆圆的一番话,心有所动,不想再去追杀李自成,与陈圆圆一起共享荣华富贵。可是转念一想,觉得有所不妥。他对陈圆圆说:“我也想给李自成留一条生路,不过清廷圣旨难违,服从命令乃是军人的天职,望夫人谅解。”第二天,吴三桂率兵继续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
吴三桂击败李自成,有功于大清王朝,被顺治皇帝封为亲王。其妻张氏被封为福晋,令其子吴应熊赴京供职,还把清太宗(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公主许配他为妻,命吴三桂镇守云南。此时吴三桂权倾朝野,富甲天下。
当了云南王的吴三桂非常宠爱陈圆圆,欲废掉张氏,立陈圆圆为“正妃”。陈圆圆深知自己由歌妓而贵为藩王姬非常满足,再也没有非分之想。她婉言谢绝吴三桂的美意,并语重心长地说:“妾以章台陋质,谬污琼寝。始于一顾之恩,继以千金之聘。流离契阔,幸得残驱。获与奉匜之役,珠服玉馔,依享殊荣,分已过矣。今我王析珪祚上,威镇南天,正宜续鸾戚里,谐凤侯门,上则立体朝廷,下则重型裨属,稽之大典,斯曰德齐。若欲蒂弱絮于绣。培轻尘于玉几,既蹈非耦之嫌,必贻无仪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
陈圆圆深谙贵极而险,盛极必衰的道理,不愿卷入是非之旋涡,力劝吴三桂晋封张氏为王妃,这使张氏对陈圆圆刮目相看,她虽霸道却不敢加害于陈圆圆。
吴三桂见陈圆圆不愿接受封号,便在昆明建金殿,他像吴王夫差对待美女西施那样,日夜与陈圆圆饮酒作乐,将陈圆圆奉为藩王府中的陈娘娘。吴三桂荒淫无耻,他不但宠爱陈圆圆,还宠爱“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将她们藏于丽宫,王府中美女不下千人,过着穷奢极欲皇帝般的生活。
陈圆圆不愿与吴三桂同流合污,便借口自己体弱年迈,到昆明三圣庵出家为尼,终日焚香诵经,颐养天年。
康熙十六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不久病逝。孙子吴世瑶继位,1681年9月,吴世瑶在昆明自杀,部下弃城投降,吴家男女老幼尽遭杀戮,唯陈圆圆下落不明。据说,3年后她在昆明三圣庵圆寂。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 …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号梅村)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代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耻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据说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梅村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梅村所拒绝。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 …性格特点
吴三桂孝勇善战,勇敢无畏,使其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上演了“少年救父”之举。然而他性格反复,暴躁圆滑,使其作出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之事,并因此背上了“汉奸叛贼”的千古骂名。
吴三桂军事才能过人,一生战功不断,年过七旬仍可带兵上阵大败清军,但他却缺少作为一国之君的雄才和领导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无法长期团结一批有识之士,获得长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在揭竿反清时,虽能连连攻城拔寨,短期内夺下清王朝半壁江山,却无法让新生的吴周政权免于夭折。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 …人物评价
汉奸说
一部分人认为,看人看本质,吴三桂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由于他作为汉人,却与满清勾结,导致大顺政权及南明政权等汉人政权的覆亡,故他的行为应被视为“汉奸”。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太戏剧化,他的本意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后来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反“汉奸”说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吴三桂是一代枭雄,他明大义,识大体,弃暗投明。大明亡、大清盛乃是历史趋势。他顺应历史潮流,应天理、顺民心,五万关宁铁骑所向披靡,功勋赫赫名垂青史。清朝对中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引导清军的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义。他疾恶如仇,替天行道剿闯贼;他雄才大略,镇守西南三十载;他有情有义,热血男儿,为陈圆圆冲冠一怒。
“逼反”说
也有人认为,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借清军而消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或使二者两败俱伤,当时并没有投降之意,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导致身不由己。故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
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1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爸爸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爸爸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2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爸爸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 …相关诗词
喝火令
世乱金瓯破,枭雄意气高。
任他樯橹自身漂。铜鼎欲知归处,须看我抽刀。
赤心昭明月,清风不折腰。
奈何流寇戏吾娇。一怒冲冠,一怒马萧萧。
一怒令旗横指,国阼顿时夭。
——诗酒仙
醉高歌
笑谈今古英雄,我说吴公有种。
洪流群鲫随波涌,怕死贪生饭桶。
男儿气势如虹,日月流光似梦。
人生不惧天作弄,命运双拳掌控。
——诗酒仙
第208章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封爵平西伯(明)、平西王(清),与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并称三藩。崇祯十七年,多尔衮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山海关大战中击败,又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建立大周政权,发动“三藩之乱”。然而他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七岁,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出身于辽西将门望族,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启二年(1622年)如何丢失广宁,辽东经略如何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
吴襄奉旨调进北京,娶了的妹妹为妻。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趋北京。崇祯帝中皇太极的反问计,将逮捕入狱。祖大寿惊恐万状,携吴襄与吴三桂父子及辽兵一万五千人自北京仓皇撤军。急返宁远,以图自保。这一年吴三桂17岁。
崇祯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往援大凌河祖大寿,结果吴襄临阵逃脱,被削职。
镇守辽东
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参将等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从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随着吴襄官复原职,吴三桂也在当年任游击,时年20岁。
崇祯八年(1635年),吴三桂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23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时年26岁。
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27岁。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与清军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他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与辽东巡抚、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