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唯我中华 >

第70部分

唯我中华-第70部分

小说: 唯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他们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颜学义不会让汉军对他们进行“屠杀”,到最后,损失最大还是中华民族,颜学义不希望看到中华子民自相残杀的局面。


第一百二十七章 瞒天过海


  截止85年4月,满清在四汌省外屯兵接近六十万,其中精锐清军不到五万,剩下清军皆是从各地调集过来的绿营兵或者就地超募的民兵。

  在靠近四汌省的数十个城池中,中小城池驻兵过万,大的城池驻兵数万,近六十万清军就分布在这数十个城池中。

  而城池中原本居住的老百姓早已经搬离城池,或搬到乡下或远避他乡,他们也不想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可是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战争以及清军对其的骚扰,只能离开了。

  六十万军队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就拿刚刚和满清发动战争的曰本来说,曰本常备军队只有三万,之后花费近一年时间,才扩充到十万。

  西方列强除了领土庞大的沙俄军队超过六十万,剩下国家军队人数均没有超过六十万,而在满清,六十万只是其军队的一部分,要知道满清还有编练中的十万北洋新军、驻守边境的守军、各地的绿营兵,总的一算,满清如今军队数量超过一百万。

  要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满清需要花费多少金钱?

  八旗兵月俸三两银子,淮军、湘军等精锐清军月俸一两五钱到二两,普通绿营兵月俸在一两到一两五钱,而大量招募的民兵,除了刚开始的五两银子安家费,连月俸都没有,只管吃饭,甚至不少民兵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

  即使这样,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成为民兵,他们只是一群为了吃饱饭的穷苦老百姓而已。

  六十万清军,牢牢将四汌省三面牢牢围住,只剩下西面,满清朝廷巴不得“短毛贼”朝西方进军,对清廷来说,西部也只是荒无人烟之地,远赶不上四汌重要。

  对于汉军来说,打败六十万清军很简单,只是相对于人数过少的汉军,打败击溃清军简单,围歼六十万清军就不可能做到,一旦让溃败的清军乱跑,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汉军不会永远龟缩在四汌,今天的等待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但是总有一天汉军会打出四汌。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颜学义早就吩咐曹文斌,让情报部对包围四汌的清军进行策反,只是初期被策反的清军中有不少见利忘义的叛徒,最后导致不少已经投靠己方的清军中下层军官被忠于满清的将领抓住砍头。

  情报部接受这个教训,准备继续对清军进行策反,一个名为《瞒天过海》的计划渐渐形成,该计划旨在更加隐蔽的策反部分清军上层将领(统领万人以上)、中下层军官(统领千人以下),在特工选择策反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调查清楚该目标,不能再被策反目标背叛,从而破坏策反计划。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瞒天过海》计划被情报部的特工完美的执行。

  虽然清军因为情报部第一次策反行动失败有了警惕,不过情报部的特工抓住一些清军将领的性格特点,用金钱收买等方法,轻松混进清军中,展开策反行动,而且已经被成功策反的将领军官不会互相知道对方,这样即使有个别人背叛,也没有太大影响。

  从情报部呈上来的情报资料显示,目前,有三个清军将领、十分之一军官被策反,《瞒天过海》计划行动成果喜人。

  从将领和军官被策反比例上看,被策反的三个将领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下,在将领中算是年轻人了,年龄比较大的将领更忠于满清,比较难策反,而中下层军官年龄普遍比较“小”,更容易被策反。

  特别是最近两场战争,对清军的影响特别大,策反更加容易。

  相对于杂牌军一般的六十万清军,情报部更重视的是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策反行动也是《瞒天过海》计划的一部分。

  六十万清军就算全部被策反,普通官兵也只会成为工人或者农民,而十万北洋新军,他们一旦被策反,很快就可以转变成汉军,训练完成的北洋新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进入到85年,刘正山等部分一年速成班的学员毕业加入到北洋新军中,凭借刘正山的学习成绩,刘正山得到北洋新军将领赏识,再加上情报部的帮助,一进入北洋新军就成为队官,相当于汉军的连长,而其他学员基本上是副队官、正副排长。

  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学员们,刚进入北洋新军,“人生地不熟”,而刘正山官阶最高,大家都积极向刘正山靠拢,刘正山的共同社继续壮大。

  另外原本北洋新军中的中下层军官也了解刘正山这些科班生会得到重视,所以和刘正山交好,让刘正山的人脉迅速扩展,为其进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在满清朝廷看不见的角落里,“狐狸”们正在努力将满清寄予厚望的北洋新军,挖出一个又一个大洞。

  将情报部送上来的情报大致看完一遍,颜学义很是欣慰,情报部做的非常好,能够这么快渗透到满清内部,足以证明情报部的努力,曹文斌功不可没。

  一通电话,曹文斌被召到颜学义面前,一身黑衣板着脸的曹文斌,让外人看上去有些阴森的感觉。

  “你做的很好,老师都不知道给你什么奖励好了?”颜学义对曹文斌笑着说道。

  “为老师效命,不求其他。”曹文斌立刻说道。

  颜学义沉默片刻,突然想到给予曹文斌什么奖赏好,于是对曹文斌说道:“对了,你还没有娶妻,都25岁了,怎么可以不娶妻生子?这几天我让你师母给你找个大家闺秀。”

  曹文斌听到老师的话,霎那间变成一张苦瓜脸。

  “怎么?不愿意?”看着自己学生一张苦瓜脸,颜学义问道。

  曹文斌当然不是不愿意结婚生子,而是他身为情报部部长,每天忙得要死,哪有时间去谈情说爱,曹文斌自己也不想随意找个妻子,所以才耽搁下来,可以说曹文斌就是一个情场小白。

  老师要给自己赐婚,不愿意也得愿意,别人想得到老师赐婚的机会还没有呢,曹文斌在自己心中叹了一口气才回道:“学生愿意。”

  “愿意就好。”颜学义笑道。


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炮与钢材


  【上三江了,大家有时间可以进入旧版PC页面三江频道为本书投上一票,对了,是每天都能投一票哦】

  颜学义将其赐婚曹文斌的事情告诉常语欣,常语欣思考一阵,便想到数位合适人选,颜学义常语欣两人商量一下,最终选定常语欣16岁的远房表妹常灵薇,虽说是赐婚,不过在赐婚前,颜学义会让双方先见几面,看看两人是否合得来,要是合得来再赐婚,颜学义可不想来个霸道赐婚,最后出现夫妻感情不合的事情。

  之后在常语欣的安排下,曹文斌和常灵薇见了几面,双方感觉还可以,于是颜学义正式赐婚曹文斌常灵薇,择吉日成婚,双方的家庭也因为颜学义赐婚而忙碌起来。

  刚入五月,源河市兵工厂传来好消息,两种大口径火炮先后研发成功,一种是120毫米加农炮,一种是150毫米榴弹炮,此前源河市兵工厂已经研发出来100毫米加农炮和105毫米轻型榴弹炮。

  100毫米加农炮是最先装备汉军的,早在满清五路大军围剿四汌的时候就已经登场,威力、射程远超过75毫米野战炮的100毫米加农炮,将搭乘轮船欲进入四汌腹地的满清第二路大军击溃,只有少数清军逃走,而此战中,75毫米野战炮的作用并不大。

  实际上当时生产的100毫米加农炮也是不合格产品,预计炮管寿命只有三百发左右,而设计100毫米加农炮炮管寿命正常应该是七百发以上。

  究其原因,炮管质量不过关,更确切的说是铸造炮管的钢材不过关。

  炮管的材料很重要,由于炮管在火炮射击时承受的瞬间压力极大,温度极高,所以对炮管的材料要求很高,只有高强度的添加碳镍铬铂等微量元素的合金钢才能满足要求。

  若是用普通的钢材(例如铁轨用钢)来铸造炮管,也可以,只是炮管的寿命会非常短,不过在危难时期,有普通钢材铸造炮管就不错了,哪能有那么多选择。

  另外炮管的寿命也和炮弹类型和火炮的射程有关,火炮射程越远,炮管寿命越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铸造炮管的材料,只有用更好的材料铸造炮管,炮管的寿命才会越长。

  源河市钢铁厂就有一个专门冶炼军事用途钢材的分厂,其冶炼出来的特种钢材用来铸造枪支、火炮乃至军舰。

  汉军最先装备的60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野战炮,因为口径比较小,对钢材的需求并不是太高,所以兵工厂能够迅速批量制造。

  等到100毫米加农炮制造出来后,钢材达不到要求,但是因为战争,不得不用这次一等的钢材来制造,又三个月后,钢铁厂才勉强生产出来合格的钢材,使得100毫米加农炮达到最初设计要求。

  之后汉军进行整编,要建立一个重炮旅和多个炮兵团,需要各种大口径火炮,而炮管钢材一直是研发火炮中的重点项目。

  84年中,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研发完毕,经过各种检测后,颜学义批准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批量生产,列装汉军,各个师属炮兵团、旅属炮兵营均装备该型火炮,同时重炮旅也装备一个团该型火炮,一个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团装备36门该型火炮,一个炮兵营装备12门该型火炮。

  1884年105毫米轻型榴弹炮

  口径:105毫米

  炮管长:16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15。7/12。8公斤

  弹药初速:302米/秒

  重量:1090公斤

  最大射程:5900/7000米

  从实际测试中可以看出来,虽然75毫米野战炮射速比较快,但是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炮弹威力和射程远超过75毫米野战炮。

  今后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将成为汉军师旅级大规模战斗中压制敌方的利器,而75毫米野战炮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列装部队后,逐渐降为团营级步兵支援火炮,在小规模战斗中,75毫米野战炮的作用更大一些。

  而且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出现,让原本有些弱势的汉军炮火一下子超过清军,毕竟之前只有75毫米野战炮和60毫米迫击炮的汉军,炮火甚至赶不上清军,要知道清军可是装备不少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

  另外汉军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太沉重,运输不便,用于封锁河道倒是不错。

  不过100毫米加农炮威力也略有不足,应军方要求,兵工厂开始研发更大口径的加农炮,85年初,120毫米长管加农炮诞生。

  1885年120毫米长管加农炮

  口径:120毫米

  炮管长:40倍口径

  弹丸重:21公斤

  发射速度:5发/分钟

  最大射程:12000米

  虽然120毫米加农炮比100毫米加农炮在炮弹威力和射程上都大大增加,但是也让120毫米加农炮的重量比100毫米加农炮更加沉重,在这个运输汽车还没有出现的时代,120毫米加农炮也只能充当岸炮,用来封锁封锁长江,使得敌人的军舰不敢踏入四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