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婿 >

第204部分

帝婿-第204部分

小说: 帝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那薛大哥你是如何回答的?”
    “余兄弟身负密旨,在下自然不能对妻子坦言相告,只说了想出去闯荡一番的打算。本以为银环一定会劝我打消如此念头,不料她竟点头同意,不仅支持我出门闯荡,更答应照拂家中一切事务,如何不令在下感到汗颜。”
    余长宁点头赞叹道:“柳小姐如此深明大义,薛大哥你真有福气。”
    薛仁贵颔首笑道:“所以我便打定了主意,此番先随你前去代州,然后再投身军营闯出一番男儿功业!”
    “好,薛大哥,我支持你。”罗瑜振奋点头,笑叹道:“若官府能免去我的罪责,我也与你一道前去从军,咱们说定了。”
    薛仁贵用力点头,爽朗的大笑顿时回荡开来。
    眼见薛仁贵加入,余长宁心情振奋得无以复加,四人打马继续前行,终于在寒露这一天来到了太原城下。
    寒凉的秋风掠过了枯黄苍茫的无垠原野,卷下了树枝上最后的沙沙黄叶,巍峨庞大的城市犹如矗立在天际尽头巨人。
    太原城不仅是大唐北方重镇,更是不折不扣的龙兴之地,昔日高祖李渊便在太原城中举起了反抗隋朝****的大旗,随后定关中,战陇西,吞三川,从而席卷了整个中原,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几人牵着马顺着官道向最边上的小城门洞走来,一番打量,城门下的红衣甲士列成了四队,中间大城门两队,两旁小门各一队,每队由一名顶盔贯甲的带剑军吏带领,勘验进城行人的照身帖毫不马虎。
    照身帖相传为战国时期商鞅所发明,其后为历朝所用,是古代勘验身份的一项重要制度。
    每个人待到成年后,官府便会向他们颁发一方手掌大小,可以卷起来携带的小竹简,上面画着大概相貌,写着具体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等,上面还烙上了官府大印,是查贼缉盗的一项重要手段。
    寻常小城虽然很少查勘照身帖,然而太原毕竟乃北方重镇,此等进入城门的程序自然必不可少。
    余长宁见那些军吏查勘照身如此认真,心里不禁有些忐忑,对着罗瑜小声道:“罗贤弟,你乃河东道有名的马贼,名号官府必定在案,要不你就不要随着我们进城了,在外面等候片时便是?”
    罗瑜摇了摇手,却是颇为神秘地一笑:“放心吧,我曾托人给我办理一张假冒的照身帖,进出城市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那好,咱们便一起进去。”余长宁释然一笑,牵着坐骑便朝以供行人通行的城门洞走去。
    那带剑军吏见余长宁一行四人四马浩浩荡荡而来,手扶腰间长剑大步赳赳地走了过来,沉声喝斥道:“站住,将你们的照身帖拿出来看看。”
    行在最前面的薛仁贵点了点头,从怀中布袋中摸出一卷小小的竹简,递了上去。
    那军吏接过细细一看,又仔细地打量了薛仁贵半响,绷着脸沉声道:“没问题,你可以走了。“
    随后,他又察看了画眉的照身贴,依旧是挥手放行,当罗瑜将自己那张假冒的照身帖递给他后,余长宁等人一颗心几乎都悬在了嗓子眼上。
    罗瑜镇定自若地看了看正察看自己照身的军吏,微笑道:“大人,没问题吧?”
    带剑军吏眉头一挑,看了罗瑜一眼挥手道:“验完了便走,少在这里多言多语挡着后人。”
    罗瑜点头一笑,对着薛仁贵眨了眨眼睛,从容不迫地走入了城门洞中。
    轮到余长宁时,他将自己照身帖递给军吏后,微笑解释道:“在下余长宁,乃长安人士,请将军验看。”
    带剑军吏刚刚瞄得手中照身帖一眼,一双眼睛瞬间瞪得老大,抬起头膛目结舌地看了看笑容可掬的余长宁,转头猛然对着城门口守卫甲士高声道:“来人啊,将他给我抓起来。”
    此言一出,余长宁笑容顿时凝固在了脸上,惊讶失声道:“擦,你抓我干什么?失心疯么?
    带剑军吏也不解释,如临大敌的将腰间长剑抽了出来,剑尖指着余长宁喝斥道:“来历不明,照身不清,形迹可疑,你得跟我们到官府去详加查证。”
    余长宁哭笑不得道:“大人,我的照身帖上画像清楚,文字清楚,上面还有京兆尹衙门盖的阳文大印,你莫非老眼昏花么?”
    “此等解释见了县令再说不迟,将士们听令,将这来历不明之人押到县衙去。”
    面对这蛮横不讲理的军吏,余长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思忖了一下昂昂高声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好,我就跟随你们到县衙去,看看究竟是谁没有道理,走!”
    说罢他望着薛仁贵等人沉声道:“薛大哥,你们先在县衙外面等我片刻,我说清事由便出来。”
    薛仁贵正色颔首:“余兄弟放心,我们就在县衙外面等你出来。”
    在一队官兵的周密护持下,带剑军吏带着余长宁沿着长街向城内走去,不消片刻一座门口蹲着两只石狮的衙门已是出现在了眼前。
    带剑军吏也不解释,挥手示意余长宁跟着自己入内,进得其中也不去公堂,竟穿过月门曲曲折折地走入了后院,一片嵯峨雄峻的假山已是豁然入目。
    这片假山池水环绕,幽静非常,沿着木板小桥到得山前,山腹中却开着一个幽深的洞口,洞前竟还有两个手持长戟的卫士把守。
    见此模样,余长宁浑身一个激灵,干声笑道:“喂,这位将军,我们不是要去公堂见县令么?你莫非是带错路了。”
    “县令大人岂是你说见便能见的?”带剑军吏冷声一句,对着身后的甲士吩咐道,“将他关入大牢,等待县令大人候审。”
    那两名甲士一声整齐应命,用力一推余长宁的后背,还未等余长宁抗议出声,已将他带入了假山山洞之中。
   

第314章 并州长史
    山洞内当先一条幽深的甬道,提步进入,甬道两边皆是由厚大的山壁岩石所砌成,每隔两三丈便是一只啪啪燃烧的火把,行至尽头时才依稀看见粗大的铁栅栏。
    见这架势,余长宁四下打量一圈冷笑道:“不闻不问也不审,你们县令便是这么为官的么?哼,快让他来见我。”
    甲士也不回答,粗鲁地推着余长宁绕过那片铁栅栏,走到一扇厚重的石门,这才打开上面的铜锁将余长宁关了进去。
    余长宁既是愤怒,又是憋屈,没想到自己竟被这样不明不白地关入了大牢之中,更可笑的是那县令也不前来相见,连给他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牢房不大,头顶一扇立着铁栏的小小窗户,角落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想必便是临时的卧榻,设施简陋得连一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余长宁鼓着腮帮子脸色阴沉地思忖良久,这才一声无奈叹息,盘腿坐在角落稻草上,思绪纷乱得无以复加。
    正在愤怒当儿,一个布衣老者端着食案走了进来,趋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放在了余长宁眼前,微笑道:“请客人用餐。”
    “呵,还客人呢?在下现在不过是阶下囚而已,老伯你这是在讽刺我么?”余长宁闻言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颇有些无奈的感觉。
    布衣老者捋须笑道:“余驸马千里迢迢来到太原,自然是老朽的坐上嘉宾,难道还不是客人?”
    “噫,你,你认识我?”余长宁顿时惊奇地瞪大了眼。
    布衣老者哈哈笑道:“余驸马智筹赈灾银两,文斗东瀛使臣,老朽虽远在太原,但却早有耳闻,说是神交久矣也不为其过。”
    “啊,还没请教老伯大名?”
    “老朽李勣,余驸马有礼了。”
    “李……李勣,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望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老者,余长宁惊讶得差点口吃起来。
    李勣拱手一笑:“为求隐蔽,所以老朽出此下策将余驸马你请到这里来,得罪之处还请多多见谅。”
    余长宁恍然醒悟,惊讶失笑道:“长史果然好手段,竟想到如此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当真无愧为大唐智将,连我也蒙在了鼓里。”
    李勣淡淡笑了笑,陡然正色道:“老朽五天前接到房相密信,声言余驸马你奉旨前去代州查案,因为涉及密事我也不能声张,猜想你恐怕要进入太原城,便吩咐亲信军吏盘查城门照身帖,希望用这个方法将你带来与我见面,然则算是路程你应该三日之前便会抵达,不知为何竟迟了些时日?”
    余长宁自然不好说是为了招揽薛仁贵所以在龙门县耽搁了几日,讪讪笑道:“在下从来没到过河东道,所以走走停停,看看风景山水,倒是让长史久等了。”
    李勣白眉一挑,有些不悦地开口道:“代州叛乱如火如荼,柴秀云将军已率领万余王师昼夜行军赶到了雁门关,没想到余驸马却如此漫不经心,居然还在路上观看风景,若此事被陛下知道,必定会龙颜大怒。”
    余长宁双目一转,笑嘻嘻地回答道:“陛下既然任命我为钦差,彻查叛乱一事我必定会给他一个交代,即便迟了些时辰,也绝对不会马虎行事,长史大可放心。”
    李勣原本想轻轻提点一下这位看似懵懂的平民驸马,没料到他的口气却暗指自己多事,不禁又气又笑,沉吟了一下询问道:“对于彻查叛乱一事,余驸马心中可有成算?”
    余长宁心里本没什么定见,面对李勣如此问题只得讪讪笑道:“在下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长史统领并州大都督民治,长宁正想请你给指点一二。”
    李勣微微颔首,指着食案恍然笑道:“对了,你先吃点东西,咱们边吃边谈。”
    余长宁依言点头坐下,一望案上的食物,却是简单的馒头稀粥,不由揶揄道:“简单如斯,莫非这便是大牢伙食?”
    李勣正色回答道:“河东道刚刚从旱灾中恢复过来,黎民百姓尚勉强温饱,身为官吏岂能高人一等?所以老夫下令并州所以官吏每日皆是馒头稀粥,到让余驸马见笑了。”
    余长宁闻言肃然起敬,拱手道:“长史心系黎民,实在为当代官吏之楷模。”
    李勣苦笑摇手道:“不瞒余驸马,老夫乃是从苦日子中度过来的人,见识了隋末大乱时易子而食的惨剧,目前虽为太平盛世,然而居安思危不敢相忘,岂有他哉!”
    话音落点,余长宁盯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者,良久默然。
    这李勣本名徐世勣,爵位封英国公,职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因有功于唐而被高祖赐姓于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是初唐唯一能与李靖并称的绝代名将。
    除去他显赫的功绩先不说,李勣还是一位在道德上值得称道的大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见他良久无言,李勣喟然一声长叹道:“房相在信中对余驸马多有推崇,结合老朽以前的道听途说,倒也深以为然,然而不知你可了解叛乱情况?”
    余长宁尴尬地挠了挠头发,笑道:“实在话,在下如今还是一头雾水,也不怕英国公见笑。”
    “余驸马直言不讳,倒也难得,好,老朽就将叛乱的具体情况对你略作介绍,希望你仔细听了。”
    余长宁正色点头,拿起案上的白面馒头大大地咬了一口,边吃边听李勣介绍起来。
    李勣一捋长须,淡淡开口道:“代州叛乱的胡人皆为东突厥灭亡后归顺大唐的突厥部落,共有四个部落总计十万余人,其中能够成军的壮年男子达七八千余,目前正在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