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第6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还有天知地知”。
而对于如今已经是身居高位,更是国之重臣的黄杰而言,却显然是善意的告诫,告诫黄杰以后行事要注意影响和方式方法,万万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或者根本就不要使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因为只要是人做下的事情,总会“天知地知”。
待得二人礼毕,重新坐下后,黄杰便也问道:“不知老宗泽下的饵,却是钓上了什么货色?”
“吕好问、黄潜善、汪伯彦、王伦……计有三十七人之多!”秦桧抚须慢言,眼中竟是忧虑之色,叹息道:“若非宗老使计,便是秦某也不知朝中,竟有如此之多的……善伪之徒。”
黄杰听来好笑,也是捋须道:“呵呵!会之兄此言差矣!彼等只怕想的是为国筹谋,这等事故怎么看都可是忠心之举啊?”
想想看倒也是,这力主促成两国和谈、息止刀兵,以赔款换回被虏去的皇帝(太上皇也是皇帝),怎么看都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啊!
只不过,这岁币和分期的军费,一年可是要八十万贯,这笔钱谁来出?
还有这赎回来的太上皇,是供着好呢?是摆着好呢?还是挂在墙上好呢?
万一他又来个老树发新芽,继续上次未竞的复辟事业,当真复辟成功之后又怎么办呢?
说起来,这事其实也是十分的好理解,随着李纲、王黼、吴敏等人相继巩固了如今朝堂的格局,并且还撺掇着郑太后硬是把赵福金这个监国的长公主升格为了“晋王”,朝野之中既有志、亦有心,还特么不想跟李纲、王黼搞在一起“同流合污”,但李纲、王黼他们一时半会又不准备将之剪出的这么一小撮的人,自然是早晚要生出心思来搞事情。
加上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黄杰又特么领军坐镇辽东,放手由着王黼他们操作内政,少了黄杰这尊杀神在东京虎视眈眈的放出威压气息,自然也就压不住这一小撮的野心如野草般滋生。
只是,如今大宋的格局不管怎么看,大粗腿不是别人正是黄杰这个既实际领军,又有无上威名、人望的外戚(驸马也是可以算外戚),什么国相、什么晋王、什么太上皇后,都是假着黄杰这头老虎威名的狐狸。
而且,还有一个让这些人既担心又害怕的原因,那就是金国宣称送还康王赵构的消息如今早就传遍了大宋,可是任谁也没瞧见赵构的影儿,跟着还出现了把一个监国长公主升为王爵,并且还是王爵之中最为尊贵的“晋王”事件,并且在朝野之中没有丝毫压力的情况下,还真把事情给干成了,所以一直在隐忍、一直在忍耐的吕好问这些人自然也就再也坐不住了,可以说如今的东京城中,正有一股子暗流在剧烈的涌动。
“会之兄此来,宗老可有什么交代?”黄杰花了大半个时辰,听得秦桧细细把朝中那“三十七人党”的人员属性、技能配置、队伍组成等等细细听了之后,倒也佩服老宗泽这都一把年纪了,玩起阳谋来倒也不输少年之人。
至于老宗泽的人品,黄杰也更是笃信,毕竟他可是在奇梦中瞧见过郁愤而亡的老宗泽在临死前尤自高呼三声“过河”!
所以,老宗泽不问自请,自告奋勇的出来当鱼饵钓鱼,肯定不是为了坑黄杰、坑赵福金和郑太后,那么坑的也就是这帮身有二心的伪善之徒了。
不过说实话,黄杰还真是对这帮人的异常脑回路感到有趣:他们怎么就认为,只要达成了和谈,设法把赵佶给赎回来,他们这帮人这就能够飞黄腾达了?而金人也就不再南下侵略大宋了?日后也就再也用不上黄杰和赵福金两口子了?
第一千零七十章 【快慢】
也不说东京的暗流和宗泽钓鱼的手段将会如何发展和演变,单说辽东的这场慢战,在夏日里越发打得叫人为难。
虽然黄杰一早推算出金人不耐热战的原因就是地域原发性的高血压,黄杰倒是希望宗望每天都派个至少五万人出来,然后摒弃骑兵的有利条件就跟大宋步卒来死磕,一天杀他一万人马,区区五十万金军也不过就是两个月功夫的事儿。
可人家也不是傻的,尤其是宗望这厮简直比特么狐狸他爹还精明,都没等黄杰使出什么招数就已经看破了计谋,每天就派个万人规模的队伍出营列阵,并且故意把战场设定在辽阳城前不远不近的地方,不远是指离辽阳城不远,不近则是离金军大营不近。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他害怕,他害怕靠的近了让黄杰误以为他要攻城,更害怕离得远了黄杰会寻着机会来攻他的大营。
前面说过,两军在辽阳城前对峙的这半年里,他既“感到被动”又“不敢动”,不论是在临清,还是在汤池堡,他都见识过宋军先进武器的犀利,从雷神火炮到新式的毒气弹,任意一种若是能让他取来使用的话,他有信心轻易攻下任何一座辽国号称坚城的城池,所以他不敢轻易妄动。
所以,对于手上掌握着此等利器的黄杰,他除了严防死守之外,还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哪怕明知道放弃金军的超强机动能力来打这样的攻守之战无疑是自缚手脚,可他也想不出别的什么办法来阻止黄杰的突进。
不过,毕竟宗望也算是金国有数的战略大家,在发现了黄杰这边也是十分谨慎,并且丝毫没有任何想要冒进的想法之后,倒也乐得与黄杰玩起了这个“你拍一、我拍一,排排坐吃米米”的游戏,每旬日的初一、初三、初五、初七约战,派个万把人凑凑乐子,其余日子就好生休息。
当然了,宗望私下里也去信吴乞买,搞起了科技树的升级,至于他能不能找人研究出雷神火炮等黑科技,这也就一时难说了。
反正,进入六月之后,金宋两国在辽阳城前的战事彻彻底底算是进入了“慢战”的状态,对于这种“慢战”古人倒是有个专门的词汇用来描述,那便是“鏖战”,瞧瞧这个字上鹿下金,寓意就是一头鹿放在大锅里熬煮,用小火慢炖的意思,是不是特别形象?
不过,战事虽然打成了“鏖战”,但在战场之外有一些事情的进展却是变得快了起来,一方面是金宋两国来往的使者脚步跑得飞快,虽然秦桧作为宋廷的全权代表坐镇辽阳与金国商谈,不过负责通报价码和消息的渠道却故意避开了军驿,由宋廷派来的宣慰使全权负责,甚至也不知道是为了避嫌还是避免黄杰从中作梗,这些家伙甚至还说服了金军对辽阳走陆路进过锦州从得胜关入宋的信使大开绿灯,完全不用水军跨海传递消息了。
另一方面,黄杰除了耐着性子与宗望在辽阳城前“过家家”的同时,当然也没闲着,任命镇江府知府兼领扬州知州张叔夜的二子张伯奋、张仲熊为征北水师正、副统领,领着此次从扬州发来的艨艟舰队把整个辽东湾当成了自家的澡盆子一般,不许金国哪怕有片板可以下海。
此外,专职在辽东半岛搞事情的敢战士第一军的孙新等人,通过扮成商队、土匪、流寇,采用坑蒙拐骗偷的手段,迄今为止已经设法弄走了超过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差不多将近海五百里范围内的山野乡村给搜刮了一遍,只是如今依旧没办法撬开一些金属小县的城门,把里面的百姓全都弄走。
无奈之下,黄杰只能换了个思路,设法从之前弄走的百姓中寻找和培养出一批带路党出来,让他们潜回辽东设法把消息传播出去。
之前从辽东弄走的百姓,黄杰将其中绝大部分都发往了山东,在给予安家费的同时,也给予的大宋户籍,将非农业人口向城镇强制分流的同时,也将农业人口进行了区分和改造。
对于只会种田的辽东汉人,通过王黼操心修订后的《新青苗法》借钱鼓励他们向大宋的地主租赁土地进行耕作,而对于那些只会放牧的杂胡、奚人、渤海人等,则同样根据《新青苗法》借钱鼓励他们去西北发展畜牧业。
就目前而言,相当一部分被强制移民过来的辽东百姓,在分流去了山东各地之后,都依约用《新青苗法》给的贷款租赁到了土地,甚至一些分流时本来强制安排在城中的手工业者和匠人,在瞧见当真可以按照政策用贷款购买土地后,居然干干脆脆放弃了城镇户籍,哭天抢地的要贷款租地。
一时间,山东各地的原本门庭冷落,就快要被取消编制的公田所顿时车水马龙热闹了起来,门槛都换了好几回。
对了,这公田所也叫“西城所”或“括田所”,政和初时宦官杨戬主后苑作时胥吏杜公才献言汝州(今河南临汝)有地遂置为稻田务。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公田所。到了宣和初年又有张佑主营缮所李彦主西城所亦为检括公田机构。
宣和三年(1121)杨戬死李彦将后苑作营缮所的公田皆并入西城所。
而西城所所使的公田之法一种是取民间田契根磨如田今属甲而得之于乙则从甲索乙契复从乙索丙契辗转推求至无契可证则指为公田量地所出增立官租。
另一种是按民契券所载顷亩而以新颁乐尺打量旧尺一亩约当乐尺1。0869亩即以其赢拘没入官创立租课。
而且,“黄杰前”之所以有梁山贼人起事,其起因也正是因为梁山泊的八百水泊被收入西城所后立租算船日计月课蒲鱼荷芡之利纤悉无遗,逼得当地百姓忍无可忍。
不过,这些都是“黄杰前”的事情,如今的公田所正式更名在乾道三年元月,隶属于户部,由王黼作为直属最高上司,一不搞索取田契根磨,二也不去弄什么新尺旧尺,而是以山东、陕西两路为试点,火速施行起一项被夹带在《新青苗法》里的隐藏法令,也即是《新青苗法之一条鞭法》。
第一千零七一章 【猛虎】
这所谓的“一条鞭法”,自不用说当然是黄杰从奇梦中看来的东西,乃是一部名字就叫做《万历首辅张居正》的连续奇梦(连续剧)中瞧得分明。
(嘿嘿!老黄哥在2007年时混横店,就在这部戏里客串群演,还在里面串演了大胡子侩子手!)
话说回来,这“一条鞭法”是“黄杰前”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也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的好处有几个方面,一来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当然,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此法虽有良好初衷,却最终残民害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不过,就黄杰在奇梦中所见而言,这“一条鞭法”不论如何,哪怕有始无终也好,都比如今大宋所用的税法更为优秀和先进。
而大宋眼下的税法,可谓是集封建税制苛杂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