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围棋梦-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局套路无所谓好坏,只能说各有特点。“3,三”开局就特点明显,那就是注重实地。两个“3,三”,那就是非常注重实地,注重到有点“极端主义”。
这就是李小强犹豫的原因。
“没有想到啊,居然有人对我用起了极端主义战法。我还以为这是自己的专利呢。可是,我会让你如意吗?”
在比赛刚刚开始,李小强就认为自己识破了对手的意图。对手下两个“3,三”,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外势和实地的对抗,注意!仅仅是外势和实地的对抗。而不是围棋中经常说到的“速度和实地”的对抗。
同样是抢占实地,在开局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无忧角”和“3,三”两种。和“无忧角”相比,一手棋占角的“3,三”速度上要快一点。而李小强准备选择的“中国流”,那是标准的“速度型”布局。
李小强犹豫了一下,他没有选择“中国流”,他选择了守一个“无忧角”。这样就形成了“小林流”布局。
“小林流”布局是以小林光二先生命名的布局,一共有两种。这是其中的一种。小林先生在他的巅峰时期经常用两种布局套路。很多棋龄长一点的围棋爱好者都印象深刻,因为马小飞在“中日名人对抗赛”和小林光二苦斗的那几年。这样的布局类型经常可以看到。
李小强突然改变策略,那当然有他的道理。并且李小强认为,自己的“道理”那是非常讲道理,非常到足够说服自己改变策略。
李小强是这样认为的,自己如果选择“速度型”布局,对手的其实也是“速度型”布局。那么在速度上自己就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很可能就形成“外势和实地”的对抗,“外势”是虚的,怎么运用外势还是自己的弱项。围棋比赛嘛,那当然是想办法扬长避短。自己不可能这么早就上对手的当。
“你想让我上你的当吗?怎么可能呢,我这么聪明的人……”
李小强为识破对手的“奸计”洋洋得意,他认为自己果然不亏是“全家第1聪明人”。这个时候,仅仅是当“全家第1聪明人”已经不能满足李小强的欲望了。他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嗯,最起码应该“走出家门,迈向全村!”
棋谱传到研究室,李小强的选择果然得到大家的赞同。研究室内一片赞叹之声:
“啧啧,小强这孩子下棋真聪明啊……”
“有头脑!小强的这个选择说明他真是很有头脑!……”
“哈哈,现在看来小强真是有点势不可挡的架势啊。我现在已经开始想象,小强坐到武宫先生面前的样子……”
当然,什么时候都有非主流,研究室里也有。
“咦?这个孩子终于动摇了吗……”
这个声音很小,很微弱。微弱到没有什么人听到,微弱到像是自言自语。
两种声音谁的对呢?现在没有人知道。李小强更不知道。他现在连得意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还有两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既然选择了“小林流”,李小强心里很清楚。这样的格局很容易形成“细棋”局面,也就是说,这盘棋很可能要用最后的官子技术一决胜负。
李小强当然知道“渗透流”是什么意思,他知道对手山城宏先生的官子很强。不过对这一点李小强一点也不怕。李小强没有狂妄的认为,自己现在的官子技术有多好。不过有一点李小强可以确信,在官子技术的见识上,自己要比这个年代的棋手见识多。
李小强非常重视官子技术,在碰到李石佛以前,他非常希望和这个年代的官子高手一较高下。
这也是李小强选择“小林流”的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要到后半盘才出现,暂时可以先不考虑。在开局阶段,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马上解决。
李小强发现,这盘棋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作弊”的机会。认识到这个问题,李小强有点郁闷。
在现阶段,李小强赢棋的法宝之一,那当然是后世的很多新手新型。特别是执黑棋的时候,这些法宝非常有效。最少可以提升他一成的战斗力,这也是没有什么人可以认清他真实实力的原因。
可是这盘棋,李小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多少施展法宝的机会。原因就是那两个“3,三”。
到了后世,“3,三”比较少见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和“3,三”有关的新手新型也非常少见。在李小强的兵器库里,还真没有这一类的兵器。
没有兵器那就只好赤手空拳。李小强非常清楚,“赤手空拳”的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时间越往后,“赤手空拳”的机会就越多。对这一点,李小强也是心知肚明。
“就用这盘棋来检验一下自己的真实水平吧!”
李小强的心态很好,他的战斗欲望更加强烈。李小强认为,自己比很多人更想看清自己的真实实力。这就是重生者的优势,只有重生者,心中才有“标杆”,很高很高的标杆!
棋局一步一步在继续。李小强耐心的和对手周旋。
这是抛开胜负的一局棋。这是没有作弊的一局棋。这是真真正正体现李小强水平的一局棋。
李小强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一个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所以,他很快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棋局中。
所以的人都在热切的关注这盘棋。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中方人员的心态肯定要轻松一点,而日方……
研究室内,藤泽秀行看着眼前的棋盘,眼睛似闭非闭。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盘棋还会发生什么呢?
时间一点一点的向前走。
第174章 杀人于无形
李小强和山城宏的比赛在继续。由于意识到这盘棋可能将形成“细棋”格局。李小强有意的加快了前半盘的进程,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保留大量的时间,用于中后盘的思考。
李小强非常清楚职业围棋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年代,除了快棋比赛。擂台赛这样的3小时固定用时,让很多棋手很不适应。是的,很不适应!他们认为,比赛用时实在是太短了。短得让人觉得有点不够严肃,不像是一个正经的比赛。
日本的“两日制”就不用去说了,其他4个小一点的头衔,也都是4个小时以上。这样正常下一盘棋,可能就要8到9个小时。如果读秒时间长一点,再如果赛后的复盘时间长一点……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位日本棋手到了半夜刚下完一盘棋,然后到处敲门找酒喝……
中国最早的一些“新闻棋战”也是学日本,例如“新体育杯”,也是每方4个小时。不过中国一贯重视国际比赛,后来的国际比赛大多的3小时左右。国内的慢棋比赛也慢慢变成3个小时为主。
随着韩国围棋的加入,国际比赛的用时越来越短。韩国国内的职业围棋比赛,7成以上是快棋比赛。他们这样做,是想让围棋比赛适应电视直播或者网络直播的节奏。
这种做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与时俱进嘛!其实效果不一定好,可以说是没有认清围棋的特性,有可能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
围棋比赛无论你怎么包装,也不可能有欧冠或者NBA精彩的。仅仅关心比赛结果的棋友,不会去看你几个小时的直播。关心比赛过程的棋友,其实也没有多少人真正看几个小时的围棋比赛。
围棋比赛的最大魅力是什么呢?其实还是棋局的内容,棋盘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哪怕一些错误或者漏算其实都很有意思。这些才是棋迷津津乐道的。有些故事甚至可以走出围棋界,让很多普通人知道。
围棋比赛要和其他职业比赛竞争,想依靠一些比赛形式来吸引眼球,那完全的以短击长。只有好好静下心来,靠棋手,靠其他人好好发掘棋盘上的内涵。把这些内涵好好包装一下推到大众面前。这些东西才是围棋的真正魅力所在。
李小强现在当然管不了这些东西。他现在只知道,如何在比赛中很好的分配比赛用时。这才是需要自己去适应的。
“比赛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打将”多的棋手,基本就可以认为对比赛用时掌握不好。李小强可不想让很多“打将”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今天的比赛进程好像确实很快,上午两个小时还没有用完,整个棋盘就下了70多手。研究室内,再次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声音最大的是张志东:
“啧啧,小强今天下得真好啊,他今天的棋真有美感。”
“哈哈,大锤,我告诉你一件事,我发现我的围棋水平好像有进步了。小强刚才下的这步棋,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我没有骗你,真的是一模一样!我居然能猜到小强下什么地方,嗯,肯定是我的围棋水平有进步了……”
“哈哈,又猜到了!这步棋又猜到了!……”
和张志东的大呼小叫不同,聂旋风聂主帅的表情就显得有点严肃。当然,这次他没有批评李小强下的是国际象棋:
“奇怪啊,小强每个地方都这么简单处理行吗?他对自己的官子水平就这么自信吗。他的想法和意图是好的。可是……”
可是什么呢?
离中午休息还有10分钟的时候。李小强终于慢了下来,他突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觉得上午不能再下棋了,自己必须利用中午的时间好好想一想。
李小强上次产生奇怪的感觉,还是对小林觉那盘。那盘棋是小林觉“逼”自己走大模样。让自己感觉“不会下了”,中午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着手。
这盘不同,完全不同!不仅不是“不会下了”,而是“太会下了”。对手每下一步棋,自己的脑海里马上就有一个第一选择。而且这个“第一选择”是那么的强烈,选择它好像是理所当然。让李小强产生“仅此一手”的感觉。
这种感觉出现一次两次就算了,李小强现在毕竟也培养出了一些棋感。有些棋不用去多想,凭第一感觉就能做出最佳选择。有那么一次两次也很正常,不算太离谱。可是次数多了……连李小强自己都不相信。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李小强感觉不对,这种反常现象让他觉察到一丝危险。所以他要好好的想一想。
碰到反常的事件就多想一想,这是李小强的好习惯之一。自己的围棋天赋可能不如别人,自己在棋盘上的嗅觉也可能没有其他人灵敏。既然选择了围棋,碰到反常的事就分析一下。这样做总是好的。
一直到中午休息的时候,李小强都没有落子。中午休息期间,李小强还在想这个问题。必须承认,李小强的分析能力不错。他很快就想通了问题所在。想通之后,李小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靠,这两场比赛还真像是考试啊。上盘比赛我就像一直在做问答题,这次呢?你改出选择题给我做了……”
没错,李小强真的好像是在做选择题。而出题目的老师,就是山城宏先生。不得不说,山城宏先生很高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在棋盘上出选择题,可以说是日本围棋的精髓之一!
说到围棋上的选择题,就不能不提到日本围棋发明的一个围棋术语:
“见合。”
大家在下围棋的时候,其实每一步棋,都想找到价值最大的那一步棋。这和水平高低无关。随便一位业余围棋爱好者,他下每一步棋的时候,那肯定是他当时认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