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人生-第3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第一个问题,陈学谦就忍不住滴了坨汗,他可不就是抄袭了苹果公司的创意么,甚至可以说,在后世,所有手机都在向苹果手机靠拢。
可这样的话他当然不能在这里说,毕竟他总不能告诉别人,他是重生人士吧。
“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吧?”陈学谦先是打了个岔。
主持人无语了下,颇有些无奈的说道:“那就算是两个问题吧。”
陈学谦却似乎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答道:“那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吧,我抄袭苹果的创意,额,其实你们可以去查一下美国专利局的专利,那样你就会发现,其实里程碑手机早在2006年就已经申请过专利了,不过我并没有以此打击苹果公司,因为我们认为苹果公司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所以我们支持他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当世界有更多的选择。”
这番话当然不是真的,陈学谦之所以没有向苹果公司发起侵权诉讼,那是因为苹果公司最近受里程碑手机的影响,销量颇为惨淡。陈学谦此时即便想敲诈也要不到多少钱,更何况他还握有苹果公司的股票,他可不希望自己买的股票变得一文不值。
回答完这个问题,陈学谦明显发现坐在他对面的主持人两眼正在冒着小星星。
“至于我是怎么构思出这款手机的,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因为我们有着一个极其出色的研发团队。他们经常会给我提出许多极具想象力的创意,而我的责任则是从中选出最好的。而这也是我当初设立科技创新奖的用意,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获得这个奖。”
“听说陈先生最近在美国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要在美国录用3000个人,为什么不考虑在中国成立呢?”主持人读了第二个观众的提问。
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是很多人质疑陈学谦的一个重要理由。
“因为西方国家对我们的限制太多,如果我将这个中心设置在中国,那么恐怕很难招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才。”
陈学谦的这个回答也完美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解释开了就完全没有黑点。
“最后一位观众的提问:请问陈先生,你的公司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听了这个问题,陈学谦一脸郑重的看着视频,满是诚恳的说道:“自主研发出一台达到国际顶尖水准的发动机。振兴中国重工业。谢谢大家!”
至此,陈学谦的野心大白天下!
——————
ps:感谢溯龙一尘,红尘蛋糕两位书友的打赏。感谢各位投票,订阅的书友。
328 大国重工
328大国重工
大国重工,强国之基。
然而中国的重工着实有些尴尬。
你要说他工业差劲,他也能造出神舟飞船,两弹一星这样的尖端科技。
可你要是说中国已然是工业强国,这显然又并不妥当,毕竟不说其他,单单一个发动机就难住了中国不知道多少科研工作者。
现代重工业的基础其实争得仅有两点,一个是加工精度,这与技术有关,也和人有关。
要知道,在几百年前,中国古人就有微雕技术,一颗米中便可雕出世间百态。然而到了近代,国人不知从何时起就把这些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通通丢掉了。
丢掉手艺还在其次,关键是曾经代代相传的那种匠师传承也丢了。那种精益求精的追求不见了,工业突然就变成了科学家的事情了。而技术工一下就在国内价值体系中失了地位。
世人皆以科学家为贵,而技术工则鄙之。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去做工人的都是最不入流的人,但凡有其他选择的,绝不会有人干这种事情。
然而事实上呢,人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陈学谦前世就曾听闻,在日本有人可以用手感应出一个最精密的车床平整度是否合格。
这种技艺必然是需要天赋的,可在中国,这样的天赋根本不可能发觉出来。因为这样的天赋并不会给他带来机会和成功,他想要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还是只有读书。
试问这样的一种价值体系,如何能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
而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最最致命的弊病所在。
无数的公知,改革家提出花样百出的教育改革,可事实上他们的这些改革从根本上都没有脱离一种被我们批判多年,而今却又大行其道的思想。
“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不过是另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罢了。
当读书成为一切上升之道的唯一晋升之阶,那么此时就无从谈起什么多元化人才,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人才。
因为但凡这种体制出了人,大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差异化,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只会让所有人最终都成了一般模样。
或许他们中有些人确实天赋异禀,精通应试体制的一门,最终进入某所大学深造。
可这样的教育事实上抹灭了更多人的其他可能,最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会事实上沦为失败品,投身到一个其实没有任何门槛的岗位当中去。
便以陈学谦前世所学的建筑为例,2016年时,陈学谦从业十年,经手,接触过的建筑项目不下20个。碰到过的设计院不下10个,可看看那些画出来的图纸,基本都是东拼西凑,这抄一点,那当一些,要说真正有自己想法的几乎没有。
这些人当中并不缺乏结构工程师,建筑师这样站在一个行业顶端的人才。可陈学谦看到的没有丝毫创造性,他们其实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流水线工人。
现代工业的流水线生产确实有其强大之处,但它也让人丧失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就是因为中国这样近乎僵化的教育机制,使得国内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面对其他国家人才时,总是缺乏了一股灵性,少了几分深度。
因为在中国的教育机制中,强调的始终是全面,毫无特点的培养方式。
在高中时代,因为中国人口庞大,而教育资源有限,如此,教育改革其实只能换汤不换药的采用淘汰制。
这个制度不考虑你能学到什么,仅仅是区分出你对这种体制的适应程度。你比别人更加适应你就上,不能,那么对不起,不管你是不是有特殊才华,你都只能被淘汰。
可是更加可怕的是,即便你幸运的通过了这种几乎灾难的筛选机制,获得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你会发现,在这里,你所学的还是像曾经一样。
或许是你是学建筑的,但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英语,或许你是学中文的,可你要是不会高数同样不能毕业。
这些荒唐的且不去说,就是专业课,也是极其陈旧老套的万金油,还是无所不包,又无一深究。
学校这样做,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底适合学习什么,所以它就索性什么都教一点。然后等你走出校门时才发现,自己几年所学课程几十门,没有每一门之间都没有深究,也大多不存在什么递进关系。即便是年年都有的英语,高数,其实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是的,你在大学里事实上只是成为了一个粗胚,还有待你在未来选定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可这看似有道理的做法,事实上却是学校不愿承担起责任。
前世陈学谦大学期间光专业课就学习了,建筑设计,建筑法,建筑监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等十几门,而且往往一门课程第一年学了,后面几年就再不接触,那一点不深的记忆,早就被游戏给挤占了空间。
于是无数学生到头来发现自己似乎整个大学一无所获。
当然,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经历过大学教育,确实使得一个人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可塑性上提高不少。
可这样的大学真的有意义么?或者说,大学的意义真的仅此而已么?
如果这个问题的是肯定的,那么这其中的问题就极其严峻了。
陈学谦不敢妄下结论,但仅从他自己接触的状况来看,恐怕事实并不乐观。
前世的陈学谦人微言轻,他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自顾。这一世重活一世,他虽然不觉得自己会是救世主,但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处,他还是愿意做出一些改变的。
大国重工,他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就是精密加工车床以及材料学。
发动机的原理其实大家都知道,唯一的问题仅在于耐用性和可靠性上。而这就是加工精度和材料学这两大问题。
这一次陈学谦借助着自己先知先觉的能力,利用天使投资,疯狂截取了世界一大批顶级公司的财富。而陈学谦自己挥霍的其实很少,可他却可以将这部取之于世界的财富进行更优化合理,对国对民更加有利的配置。
他前世自己就是写小说的,对于那些重生文里,只知道抄几首歌功成名就的主角,他根本不屑一顾。这样的人重生了也不过就是一只社会蛀虫,平白浪费了这大好机缘。
中国古代处世之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样的抱负,现今中国教育已经不会提及了。因而造就了中国所有人都奔着钱去,至于有钱了做什么,就不甚了了了。
这样的现实其实极为可怕,因为这已经是一种信仰坍塌了。
当一群人除了自己再没有别的想法,这样人与牲口也无多大差别。
而教出这样的学生的中国教育,其病多重,可见一斑。
就在陈学谦和林宛秋接受完视频采访之后,网站当天就将制作好的视频上传到了网上,接着里程碑手机,以及最近沸沸扬扬的《冰雪奇缘》,这个视频上传当天就有100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完这个视频,网络上关于陈学谦的争论顿时少了不少。
就像陈学谦所说的那样,或许他的电影并没有宣扬中国文化,但他挣得外汇却是实实在在的用在了自己同胞身上了。
这样的人无论怎么说都算不上是汉奸。
加上陈学谦所承诺的电影一律半价,这更使得无数人打定主意,不妨去电影院看看,究竟中国电影到底能拍成什么样!
————————
ps:写完了发现好像夹带了不少私货,好吧,大家就原谅这一回吧,以后不会这样长篇大论的扯什么理想了。
329 票房惨败
329票房惨败
2008年的2月14日格外热闹,因为这一天,前段时间不停较着劲的两部电影同时选择了在这天上映。
在美国的一贯传统中,但凡有野心冲击奥斯卡奖项的电影一般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上映。因为纵观奥斯卡历年的得奖情况,越早上映的电影获得提名的可能越小。甚至像是7月份的电影从来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项。
和七月相反,历年12月份上映的电影获得的奥斯卡提名最多,而11月份上映的电影则获奖次数最多。因而按照好莱坞的一贯传统,各大公司会把一些制作不够精良的电影放到2月份上映。而一些并不准备冲击奖项,而是专注票房的大片集中放到7月份。
而陈学谦这一次会选择在二月份上映,主要是想借着《卑鄙的我2》的火热局势,冲击一番票房。同时对于这部电影获得能否冲击好莱坞奖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