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巨星-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水山笑道:“我们这些老家伙都老胳膊老腿了,自然是不能亲自赤膊上阵,于是这拼杀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大师啊,今天可别给我丢脸啊!”
宗师信心满满的说道:“丢脸?怎么会呢?我虽然之前没打接触过民乐,可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想我还是挺有信心写出几首不错的民乐谱子来的。”
听到宗师这么说,吴老哈哈大笑道:“看到没,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的不说,光是小宗这番信心,就不是我们这群老头子能够比得上的。”
顿了顿,吴老又对那些年轻人说道:“你们听到人家小宗说的话了吗?今天可是你们年轻人的舞台,有什么本事尽管全都使出来吧,别给你们的老师丢脸就成!”
那些年轻人也都是心高气傲的主儿,哪儿能让宗师专美于前?于是纷纷的表示要拿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来进行创作。
事实上这些老前辈们都清楚,自己的这些弟子们在很久之前就会为这次比试做准备了。毕竟像这种比试,虽然不是展览会官方承认的固定比试环节,可是作为国内民乐界的领头羊,这些老前辈让弟子们在展览会上进行比试,却是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这种比试已经成为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
作为这些老前辈的弟子们,当然会憋着一口气在这种比试上崭露头角,一个是为老师争口气,另外一个当然也是为自己了。
这种比试虽然不是什么正规的比赛,但其含金量却一点不比展览会最终的评审环节差。要知道,这些前辈可都是展览会评审环节的专家,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最终的评审环节自然也就不足为虑。
因此在很久之前,这些弟子们就开始为今天的这场比试做准备。
如果说现场中还有谁没有做准备,恐怕除了宗师之外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不过这些老前辈都清楚,宗师别看只是一个大本生,但他的音乐才华却真的不是这些弟子们能够比的上的。
别的不说,光是这段日子以来宗师创作出来的那些交响乐还有那些摇滚歌曲,就足以证明这个年轻人在音乐上的才华了。
因此,宗师没有准备才是对那些年轻弟子们最大的公平。如果要是宗师有准备,谁他妹的还和他比啊,那不是找死吗?
钱浩泽钱老一看这些年轻弟子们的心气儿都被调动起来了,就笑着下达命令:“好,现在是九点半,给你们一个小时的时间,每人最少要写出一首民乐来。好,计时开始。”
这些弟子们都早有准备了,可宗师是真的没准备,甚至连纸和笔都没有,因此在计时开始之后,他只能先找纸和笔。
不过这倒是对宗师没有任何影响,作为一个有着一整个世界在背后支撑的宗师来讲,这种比试就是欺负人。
如果说宗师在这样的比试中还有需要什么仔细考虑的,那并不是他在考虑怎么创作,而是在考虑该把哪一首著名的民乐搬运过来……
拿过来纸和笔,宗师略一思考,就在白纸上写下了一首民乐的名字――《茉莉花》。
PS:鞠躬感谢“冰镇八度”大大、“LXM敏”大大、“紫炎天骄”大大各自100的打赏!
………………………………
第二六一章 《梁祝》
看到宗师写出这样一个名字,那十来个大师全都围了过去,像吴老甚至还跟着宗师写出来的谱子轻声哼哼了两句。
钱浩泽钱老低声的问吴老:“吴老,听这首曲子的旋律,有点像江州南部某地的民歌啊。”
吴老点了点头说道:“嗯,是有点像江州南部一些地区的民歌,不过这首曲子看起来更成熟一些,或许这首曲子是小宗在那些民歌的基础上汇总而出的一首民歌,要是这样,那么这首民歌的价值可就大了去了。”
大华国内的这些民乐专家现在已经很少创作作品了,他们现在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教书育人方面,当然,他们也都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发掘并整理国内一些民歌,然后将这些民歌系统的归纳好了,如果有条件的,甚至都会改编成合适的演出曲目,将这些民歌发扬光大。
宗师现在所写的这首《茉莉花》,在前世华夏的民歌界,那可是真是大名鼎鼎。
这首著名的民歌,在前世先后在港岛回归华夏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燕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华夏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华夏及世界广为传颂,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华夏的第二国歌”。
这首著名的民歌曲谱,据说是出自清朝道光时期的《鲜花调》工尺谱,而《鲜花调》最早则是发源于明朝。
在这个世界,没有清朝这个朝代,但是却有明朝,因此《鲜花调》早在大华建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清朝,因此《鲜花调》并没有被最终汇总并谱写出最终的《茉莉花》。
在前世,这首著名的《茉莉花》也是在解放之后的1957年被著名作曲家何仿先生,在其整理收集的《鲜花调》民歌曲谱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这一世,何仿先生不曾出现,因此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自然也就不曾出现过。
这些东西,宗师已经了解过了,因此他才敢在这里写出这首《茉莉花》。
《茉莉花》的曲谱并不长,歌词也不多,因此宗师仅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这首民歌写了出来。
看到宗师写完,吴老如获至宝般的将词谱抢了过来,一群老家伙也都统统围了上去。
那些正在埋头书写的年轻人,在看到各自的老师们都围观一个“新人”的词谱,心中虽然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可也没办法。
这帮老专家别看岁数都很大,可他们的教学态度却是极为严谨的。谁家的弟子要是敢在这个时候不安心创作,面临的绝对是老师们劈头盖脸的痛骂。
完整的词谱在手,而且宗师也已经完成了创作,因此这帮老家伙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顾虑了,拉着宗师一起,逮着这张谱子就探讨了起来。
“小宗啊,我看你这张谱子是需要用四种乐器演奏的?”吴老问道。
宗师点头说道:“没错,是四种乐器。我认为,既然是民歌,那么就应该用咱们大华独有的民乐乐器来演奏,才能配得上民乐的称号。所以在创作之初,我就打算用二胡做主乐器,然后古筝、竹笛和琵琶进行合奏。嗯,再说的确切一点,这首曲子应该可以算是民乐中的二胡协奏曲。”
几位老人都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们都是专家,自然看得出来这首曲子用二胡演奏时最为合适的。
张挺张老问道:“小宗,你这首曲子应该是在江州南部某些地区流行的一些民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吧?”
“是的,其实去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去过一趟江州的金陵,我有一位同学家就是金陵的。在金陵的那几天,我们几个曾经去金陵附近去游玩,在一个小镇上,我就听过一个老艺人用二胡在弹奏一首当地的小曲,我当时觉得挺好听的,就听完了整首曲子。”
顿了顿,宗师继续说道:“这首小曲儿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非常的切合,我曾经试图将这首小曲儿改编成为一首交响曲来着,可惜却始终没有什么眉目。我可不想将这名一首好听的小曲儿改编成为一个四不像。可是今天在这里,我的灵感忽然来了,于是就以那首小曲儿为基础,创作出了这么一首曲子。我本人是比较满意的。”
钱老在一旁呵呵笑道:“小宗啊,这首曲子何止是光你一个人满意,我们几个老家伙看了也都非常满意!”
吴老说道:“没错,小宗不仅给我们创作了一首经典的民乐,最关键的是,他的这种发掘并整理民间乐曲的行为,可是为我国的民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宗师谦虚的说道:“吴老您过奖了,这些活儿我觉得是要是咱们大华的音乐人,都有责任来做。我只不过是稍微注意了一下而已。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疏忽了,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那么很多经典都会被我们发掘出来。”
吴老鼓掌笑道:“小宗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诸位同仁,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可不小啊,堂堂大华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国内民族上百个,其中有多少民族的精粹都藏于民间?我们这才发掘出来多少?正如小宗刚才所说的那样,很多经典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因为粗心而疏漏了。”
钱老也叹气说道:“是啊,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古老的民族精华啊,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其实有很多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精粹啊。”
宗师说道:“钱老说的很对,同样是在去年我去金陵的时候,曾经听过说书人说过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咱们大华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那位说书人在说书的过程中,曾经哼唱了一段小曲儿,我感觉非常好,回来之后曾经思考了很长时间,现在稍微有点感觉了,我想在这里把这首曲子写出来,请各位大家斧正一下。”
“好!”吴老非常肯定的说道,然后他又看着四周的这些老伙计们说道:“小宗现在还算不上咱们民乐界的人,可是小宗竟然也有这份心,这真是让我们这群老家伙感到难堪啊!所以,我们这帮老家伙以后可要多努力喽,否则要是让人家小宗把咱们盖过去,你说咱们这群老家伙的脸皮往哪儿放啊!”
几个老专家都是笑呵呵的点头称是。
宗师拿过了纸和笔,略一沉吟,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梁山伯和祝英台》。
PS:稍微说一下吧。孩子昨天刚出院,小墨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呢,结果忽然发现竟然已经到了年底了。因为孩子的病,家里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呢,公司也积攒了一大堆事物,小墨差点抓狂。。。。。。
因此,这几天就保底了,小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还请各位大大谅解!
………………………………
第二六二章 中西合璧
宗师刚才所说的那些托词,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他哪儿在金陵听过什么说书人唱小曲儿啊,他纯粹就是为了自己搬运这首著名的民乐找借口。
在前世,《梁祝》这首民乐那可绝对是如雷贯耳的华夏经典民乐,其地位和传唱度甚至一点不比刚才缩写的那首《茉莉花》低。
在前世,《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华夏流传的相当广的一则民间故事,和《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牛郎织女》一起,被誉为华夏四大爱情故事。
同时,《梁山伯和祝英台》还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想而知这个故事流传的是多么的广。
而在前世,根据这个凄美的故事改变而来的曲目又很多,但要论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那首被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和陈钢先生共同整理并改编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事实上,前世华夏人民耳熟能详的那个《梁祝》的旋律,就是来自于这两位作曲家的那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