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他从末世来 >

第728部分

他从末世来-第728部分

小说: 他从末世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且在南、北、西三面设“n”形门;在南、北墙上分别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一一对称。
  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坐栏下有透空砖砌基础,地面铺设水磨青砖。
  东面廊墙壁上置长方形康熙御诗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御制《灵隐》诗。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
  康熙御诗碑文: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所题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
  高承爵奉旨先到西湖市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西湖市。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沿台阶下行,前面是假山石径,穿过一道石门,在西园的入口西侧,有一座乾隆御碑亭,显得古朴深邃,上面放置了三块御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挂楣,亭柱16根,红色油漆,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中置三块御石碑。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仲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的总和还要多,他到扬州平山堂游乐之余,吟诗作赋,留下几十首诗。细细品赏一通,从中也可感受一下那时的意境。
  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在乾隆御碑亭南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被称作“天下第五泉”。唐代状元张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曾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茶兴助其诗兴道:“有冽蜀岗上,春来**香”。
  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西南、池水中央,有石径可通往返。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欲嵌入小玲珑山馆廊下旧泉之侧,忽为刘景山索去。迨应庚建是园得泉,遣人往索虚舟书。时虚舟痔作不得书,因命来者往惠山歇马亭拓其少时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即以“二”字改“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用第五泉中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所称道。
  唐朝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大明寺第五泉的水,不仅宜茶,而且宜酒,清代的“平山堂酒”,就是用第五泉的水酿制成的。据说,此泉清澈甘冽,夏天清凉异常,冬季温暖如春,将水放入杯中,盈出杯口少许而不溢出,颇为奇观。
  考拉和颜沉鱼站在山坡上向西眺望,只见在一片色彩斑斓中,有一泓池水,池中碧波涟漪,红鱼闪现,池边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亭台楼阁,小桥石径,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
  在第五泉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依墙而筑,有长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书“鹤冢”二字,白色底,绿色字。
  其旁有一石碑,阴刻介绍鹤冢的碑文: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三年)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北宋诗人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西湖市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
  清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家”。
  鹤冢周边植有淡竹、桑树、木半夏、麦冬等。清光绪乙未(1895)十月李郁华撰颜体《双鹤铭并叙》,并勒长方形石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宝殿东廊面南的墙壁之上。
  由鹤冢经康熙碑亭,沿山间石径斜路越过竹林折而向西便是“听石山房”。山房南背山,北临水面,阔四楹,单檐歇山,此房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
  南首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石磊磊,山峰高低错落,其形俊美。假山宽12米,高5米。中部叠有空谷,并有通道两条。
  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风人穴如筒,风搏柱如钟击之声,风触各物,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未完待续。。)


第八四四节 娇女牵手

  颜沉鱼细声跟考拉说着一些历史故事,北宋熙宁四年高丽与北宋恢复往来后,为避开辽的压力经由南方明州登陆,密切联系着高丽与北宋、南宋、辽、金、元等的政治关系。
  相传有人曾出一上联:“水月庵前问水月”,当时无人对出下联。后有人登山远眺,江天一色,触景生情,对出“江天寺外看江天”的下联。
  水月庵前问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清代诗人言忠贞《芜城春游曲》诗咏道:春风十里听弦歌,好女如云陌上过。问月桥头问明月,不知谁个似嫦娥?
  在新北门桥畔,盐阜路街头花园的草坪南侧,横卧一块湖石,上面镌刻“小苎萝村”三字。苎萝村原,是大美人西施的故里。借用此名,是因为这里同样是美人窝子,加个“小”字,以示区别。这样的称谓结构,符合扬州人的习惯,瘦西湖、小金山,就是这么来的。
  史可法祠墓位于扬州梅花岭西麓,史可法路南端,内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为纪念民族英雄史可法而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可法,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家、抗清英雄。字宪之,号道邻。
  清顺治二年(1645)4月,清兵南下。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困守扬州。城破被杀,清兵屠城十日。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墓祠合称史公祠。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史可法纪念馆的大门正对着护城河。护城河上建有一座不宽的混凝土桥。长长的实砌护栏有点象庄严的神道。纪念馆前墙上的“史可法纪念馆”几个仿宋体大字非常夺目。
  前敞式的门厅梁上方悬有“史公墓” 金字竖匾,左侧是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竖牌,右侧是记题写的“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纪念馆门脸不大,但墙内庭院中的两颗古银杏树却高大无比,挺拔耸立。院墙上洒满了金黄色的叶子。门口一对竹叶槟榔抱鼓石,其纹理形似竹叶。黄绿相间,唯美厚重。据传此石形成需要亿万年,在古地质研究上价值极高,为天下罕见。
  跨过高高的门槛步入门庭,两株参天银杏枝叶纷繁,浓郁蔽日,衬托飨堂,古雅肃穆。深秋的阳光漶漫,风儿裹挟着片片银杏叶。如蝶飞舞,纷纷落在主厅飧堂前。
  颜沉鱼和考拉沿着石阶路前行,进小门正面是飨堂,歇山屋面翅角飞檐,“飨堂”两字为著名画家陆少俨题写。外柱是清代著名诗人张尔荩撰写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内柱悬朱武章撰、李亚如书的楠木楹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走进飨堂,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飨堂正中供奉一尊史可法朝服干漆夹贮坐像。史公头戴乌纱,一袭红袍,正襟危坐,气宇轩昂,目光矍铄,一派英烈之气。神情凝重。目光远眺,忧国忧民之情,动人魂魄。
  遥想明末朱由崧弘光小朝廷,皇帝昏聩,文恬武嬉。奸佞当道。史公满腔报国之情,却郁郁不得志。被排挤回扬途中,站在燕子矶头,悲忧苦恨交加。
  抵达扬州后,他独力支撑危局、寡不敌众,拒不降敌。面对多铎三番五次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他掷地有声的说“我乃大明重臣,岂能苟且偷生,作万古罪人!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最后被恼羞成怒的多铎所杀的情景。可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血染梅花魂亦香。
  史公像后两侧分立,一架云纹形梅花罩格和一架云朵形屏罩,相得益彰。展现了维扬雕刻技艺的高绝,其造型流畅古雅,图案精巧细致。其秀美之气极好地衬托了史公的浩然之态。
  云纹形落地梅花罩槅,枝干苍劲,梅花满树,加之史公像后的一块汉白玉碑石衬托,好似月下的梅花丛中端坐着史公。塑像两侧是郭沫若先生题写对联“骑鹤楼下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飨堂西壁墙上镶嵌一块扬州政府撰写的《史公可法四百年诞辰祭文》碑
  东壁墙上镶嵌一块史河法义子史德威《家祭文》碑,读来感人至深。
  飨堂内的玻璃拒中陈列着史可法的遗物,还有《史氏扬州城东支谱》,以及《史忠正公遗炮图》等,还有300多年来出版的纪念和介绍史可法的书籍。从史可法衣冠冢内发现的玉带片等遗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