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挂着彩结,我进去看了。见酒席的担子,一担一担的挑进来,叔叔和侄儿迎了出来,不见
姑姑,我问是什么事,侄儿拍手说:“你来迟了一步,姑姑躲出去了!这是她大喜的日子。’
我一呆,侄儿又指着叔叔说,‘别叫叔叔走了,这是我们将来的姑夫,——今天是他们文定
的好日子。’我神魂出窍,心中也不知是什么味儿,苦笑着道了一声喜,也不知怎样便离了
她家。道上还遇着许多来道喜的男女客人,车上都带着红礼盒子。
“怪不得她总同我玩呢,原来怕我和她取闹。我却是从头就闷在鼓里。我那时只觉得满
心悲凉,信足所之,竟到了放风筝的地上。哥哥在放呢,看见我来了,便说,‘你那里玩够
了,又来找我!’我不答,他又问了一句。我说:‘只有你是我的亲人了,我不找你找谁?’
我说着便抱着哥哥的臂儿哭了,把他弄得愕然无措。
“自此,我就绝迹不去了,赌气也便离开家到北京来念书。
那位叔叔也在我们学校里。但是,我可不能告诉你他是谁——他原来在学校是这么一个
绣花枕,学问比谁都不如!今天上午他悄悄的拉着我,叫我叫他姑夫,说他在这暑假便回去
娶亲了,把我又气得……”
我听到这里,一欠伸,笑道:“人家娶亲,用得着你生气!”
他说:“我不气别的,我气的十八岁的女孩子出什么阁!”
我噗嗤一笑,说:“你呢,十九岁的年纪,认什么姑姑!”
他又皱眉一笑,呆呆的躺了下去,我也自去写字。一会儿抬起头来,却看见他不住的向
空伸掌,大概正在练演他的掌心雷呢!
一九二五年感恩节,惠波车中戏作。
姑》,1932年7月北新书局初版。)相思
躲开相思,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月1926年
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序
在这篇论文里所选用的二十五首词代表了李易安的最佳作品,它们选自她的词集《漱玉
词》,由一位十九世纪知名诗人和学者王鹏运编辑出版。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在这本五十首
的词选中,二十三首选自《乐府雅词》。这本诗词选集,由一位十三世纪作家曾'V编撰成集。
词集其余部分选自十二、三世纪各个作家不同文集和书籍。王鹏运的版本是收集易安的作品
中比较完整的。
易安的词在中国享有盛名,但在欧洲翻译她的词的只有两人。朱迪思·高迪尔夫人在她
的《漱玉词》中用法语翻译了她的几首词,有七首易安的词由乔治·苏里·戴英杭译成法语。
这些最终译成法语的词,在很多方面文字隽永和谐。但它们未能取得中国人所理解的原著的
精确程度。当然,这方面也在所难免,因为中文和欧洲语言相距甚大。苏里·戴英杭自己也
承认,难得几乎无法翻译。他说:“中文译文可以凭读者的感觉确切地说出作者的思想。几
种译文形式可以完全不同,但全都是忠实于原文的。每种语文几乎都是一种创造。
我们的语言是相当精确的,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字,但要和一部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五个字
的中国字典相比就显得贫乏了。”
当然和法语一样,英语翻译要保持中文中易安词的韵或节拍是不可能的。这些成分在翻
译中只有割爱,就像当时吟诵这些词的伴乐在朗读时也只好舍去。诚然,在翻译中看来可以
做到的,而且希望能够做到是要逐字精确地翻译。要保持原诗中经常引喻的古代人名和风俗
习惯的风韵,尽量保持词的情态,虽然中文比喻的因循守旧的传统和历史性质使英文译文无
法产生中国人脑子里的那种效果。这些词现都已根据原词译成了长短不一的英文格律诗。
笔者衷心地感谢威尔斯利学院英国文学教授,罗拉·希伯·露蜜斯博士,她没有到过东
方,但还是给予支持和指导,希望能把这位伟大的中国诗人介绍给英文读者。她以自己想象
力和诗的智慧帮助笔者把这些中国词译成了英语。词人小传
对一位诗人,特别对一位女诗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困难的地方。具有四千年历史的诗歌
王国,中国就好像满布闪烁星星的仲夏的夜空,一颗孤单的星是很难分辨出来的。一位孤独
的词人也几乎湮没在众多的词人之中。还有,东方的文学家们十分厌恶赞美一位妇女文学家!
他们即使赞扬,也要带着一种宽容和讥讽的语言。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是第一个,也是绝
无仅有的一个,以她无比的诗的天才得到她同代人,甚至后代人的喜爱。她使他们心悦诚服
地自认不如,给她戴上宇宙绝代的才智的化身的桂冠。她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但像一颗
在四千年诗歌史天空上明亮的星星,而且也是以词著称的宋代的一颗明星。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1084年。她是济南府人,今山东省会,也是我们伟大
教师孔子的出生地。她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学者,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她父亲出身
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员。易安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子,善属文。王是最高学府
翰林院的毕业生,赢得中世纪能给予学者的最高荣誉。他是皇帝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学
者中第一个选中的学者。易安的父母都因工文章而出名。
关于易安的童年,我们知道的很少。她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不断地受到文学环境
的耳濡目染,易安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才华。易安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的父亲赵挺之曾任副
首相。赵明诚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因此他们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在中国,可能一些本能的英雄崇拜,使得一些圣人和诗人的生活轶事,增加了一些超自
然的的神话故事,这也是在所难免。预言易安要嫁给赵明诚就是这样记载下来的。据传说,
明诚小时候做梦,梦见在读一本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
草拔”。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不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他就去问父亲。父亲沉思了片刻,然
后高兴地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就是说你要成为词
女的丈夫。
易安和明诚结婚不久,明诚就出去了,年轻的妻子为别离伤心,她从甜蜜的伤感中得到
启迪,写出了最有名的词,其中的一首,“一剪梅”,这首词写在一块丝织的手帕上,带给了
她的丈夫。明诚是一位学者,特别是和他妻子相比,还够不上一位词人。他自己也认识到这
一点,有故事为证。
一次,正逢中国有名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易安写给明诚一首刚写好的词牌为“醉花阴”
的词,明诚叹赏他妻子的词名,他闭居三天,废寝忘食,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了五十阕。
他把易安的词杂进自己的词中,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请他提意见。陆德夫玩味再三
之后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哪几句,陆就把它们背诵给明诚听,这
就是易安所作的那几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和她丈夫都出自书香门第,但谁都不富裕,这对年轻人只有节俭度日。明诚是一个
太学生,只能月初和月中请假回家。节假日的时候,明诚总是把衣服当去,换回五百个铜钱,
走到相国寺的庙会,在那里人们可购买书籍,还有一些碑文。此外他常常为他的词人妻子买
点水果和干果。他们一起一边阅读和评价这些碑文,一边吃着水果和干果。
结婚几年以后,他们的运气好起来,挺之,明诚的父亲被任命为宰相,明诚也在官府任
职。这对年轻夫妇和以往一样酷爱阅读和文学写作,现在他们有机会结识他父亲在官府中的
朋友,可以向他们借阅著名文学家的诗歌,历史,自传的原稿。这些手稿过去是很难见得到
的。明诚和易安把它们抄下来,并加以编辑。有的时候她会发现一些很有名的艺术家的碑文
和绘画,非同一般的石雕或是金铸艺术品,他们都爱不释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把衣
服和首饰拿去典当,把它们买下。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幅徐熙牡丹图,要卖二十万铜钱。他们
被这幅画迷住了,但是他们付不起这样一大笔钱。
他们把这幅画留下了一晚,第二天还给了卖主。此后夫妇两人很久都为此惋惜。
明诚离职的时候,回到自己家乡住了十年。在那里平静地度过十年之后,明诚连任两郡
的郡守。他和易安大部分时间可以阅读和写作。他们编撰了《金石录》,著录所藏的金石拓
本。他们热情洋溢地投入了这一工作,每天晚上一直工作到蜡烛点完为止。每当他们收集到
书、画和古器,都仔细研究,指出它的缺点和瑕疵,加以整理。
易安有惊人的记忆力,她几乎可以记住她读过的一切书籍。
故事是这样说的,一次,晚饭后,在归来堂——他们读书的地方,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书
籍,他们坐在那里,易安沏了茶。和她丈夫做一种游戏,谁赢了,谁就先喝茶。他们提出某
一件事,然后要说出这件事的出处,在哪一本书的某卷某页某行上,当然,易安得胜了!他
们常常笑得倾倒,把茶都洒了。
公元1127年冬,青州兵变,赵明诚家存书册十余屋被烧。
金人南侵,宋代文人南迁。与此同时,他们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学风格。在金人入侵前,
他们的诗歌语言比较欢快,清新,轻快。入侵后,经历战争的骚扰,颠沛流离和文明的毁坏,
这些诗人写的诗不可避免地变得更伤感,情绪更为低沉。
它的背景就是一片混乱的背景。和当时其他诗人一样,在她南渡以后,易安的词中也同
样流露出风格的变化和影响。
易安很不快乐,非常想念在北方生活的日子。在她的“永遇乐”这首词以及其他词中就
表现出她的伤感情绪。在南方每当下雪的时候,她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沿着城墙漫步,写了
诗她总是要求明诚和韵。
明诚在赴任途中病倒,易安得知丈夫病倒的消息,急忙乘船出发,终于在丈夫临终前赶
到。
极度的哀伤使她病倒了。还被人告发把玉器送给金人,也就是通敌,易安非常惊恐。这
时她的藏书也丢失了很多。
易安在这次损失之后十分哀伤和极度失望,她到她弟弟那里,她的诗愈来愈情绪低沉,
她失去丈夫的悲痛以及她眷恋故乡之心在她的词里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来。“武陵春”这首
词是她五十二岁那年写成的。这是她写的最悲恸的词当中的一首,一首感情洋溢的词。
易安卒年不详。她大概活过六七十岁。
易安的生活史实是由十二世纪的一些书籍中收集来的:
1.《宋史》,作者元朝大臣脱脱;2.《乐府雅词》,作者南宋曾'V;3.《清波杂志》,
作者宋周辉;4.《金石录后序》,作者李易安,即我们女词人本人。我的论文,只可能在哈
佛大学中国图书馆中找到书目中的第一本。此外因为一些细节无法查考原著,作者选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