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士们把这一家送进这美轮美奂的新居的一段,描写得十分热闹而动人。这位孤苦的妇人
“伏在战士肩上,倾流着自己的眼泪”,她的老母亲斟起酒,捧到政委的唇边,说出自己昨
夜做的充满诗意的梦。这是朝鲜人民对我们志愿军的依恋的精诚所幻化结成的童话般的美丽
的梦。
从这段美丽的梦起,作者尽情地描写朝鲜人民对即将别去的中国志愿军的依恋。他们眠
食无心、昼夜不安地再三探问行期。阿妈妮们把自己收藏的珍贵的饰物和好吃的东西,热情
地送到志愿军的怀里、嘴里。老爷爷们写出一首首的汉文诗,装在自己糊好的白纸信封里来
赞颂这无比珍奇的友谊。
送不完的礼物,写不尽的诗。但是最后的别离时刻终于来到了。在一个深秋的拂晓,一
夜未睡的朝鲜人民穿着单薄的衣裳,举着深红的枫叶——这枫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本来
是离人的眼泪染红的!——伫立在寒气袭人的晓风里,夹道送行。
这些勇敢的朝鲜人民,他们牢牢地记住昨天晚上战士们和里(村)干部们的叮嘱,为着
不让行人难受,他们忍住眼泪向集合的部队分赠礼物,在大炮上插上红色枫叶,在吉普车上
缠上彩色纸花。出发号响了,部队开动了,向夹道的人群走过。我们读到这里,要感动得流
泪了,而英雄的朝鲜人民挥舞着火红的枫叶,喊着“荣光”和“万岁”,还是没有哭!
最坚强的是母亲的心,最柔软的也是母亲的心呵!“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
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
到这里文章也像方生的春水一般,让那再三强制住的泪雨尽情奔注。所有的送行的人都流泪
了,战士们就在滂沱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
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英雄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里是那样地坚强,到了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为他们
的工作而感怀的时候,却激动得倾洒出对中国战士最崇高的评价的泪水。不,这不是泪水,
这是给予中国战士无上光荣的、万金难买的珍珠啊!
最后一段写得特别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战士们也都忍不住下泪了,在惜别的依恋中,
他们甚至顺从地、让朝鲜的儿童和妇女也夺去他们的背包,背在肩上,顶在头上。这个“不
像队伍”的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相搀相扶、边说边哭、错落而迟缓的队伍,是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强有力的队伍”,它是一股心连着心、肩并着肩地奔涌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的洪流,任何高山深堑都不能阻止它的前进。
作者以像战士们那样的思想情感,把自己所深切感到看到的情景细致地、生动鲜明地呈
现在读者面前。他一开头就随着自己情感的奔放写下去,把当时当地的一切描绘得栩栩如
生。篇首提到的:明丽的秋天、宁静的田野、火红的枫叶、飘荡的彩裙,和篇中篇末的深秋
的拂晓、高高的乌纱帽、枫林红遍的山野……这些突出的地方色彩正像发光的珍珠一样,被
中朝人民惜别深情这条红线牢牢地贯穿起来了。这样的叙写是成功的。可敬可爱的苏联妇女
从我这一生和许多国家的妇女接触之中,使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具有共产主义的伟大与
崇高理想,而勇敢乐观地为建设新社会终身奋斗的苏联妇女,才是新中国妇女的光辉的榜
样。
在一九五五年瑞士洛桑城的世界母亲大会上,我隔座望见在苏联代表团中,有一位白发
苍苍慈祥静穆的极其可爱的母亲,有人告诉我说,这位就是柳鲍夫·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这伟大的名字对于中国和全世界的母亲们是多么亲切呵!
有谁看过她的那本震撼人心的《卓娅和舒拉》,而不在热泪横流之中同时激起了最崇高
的母性的感情和理智呢?她不像战后的普通母亲那样,只知道痛悼儿女,畏惧战争,在悲伤
哭泣孤寂绝望中,消磨掉自己垂老的光阴。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所代表的苏联的母亲,是乐
观的,勇敢的,她们把母爱的心,扩大到拥抱起全世界的孩子,她们知道在以和平为外交政
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日益强大之下,人类前途不是没有希望的,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只
要全世界的母亲有组织地坚决站起,反抗新战争制造者的万恶阴谋,她们的孩子就可以得到
拯救。苏联妇女的坚强信心鼓舞了全世界的母亲,使她们感到在保卫和平事业上,有苏联妇
女和她们站在一起,就有了最坚强的保证。
在一九五七年冬天在开罗召开的亚非团结大会和一九五八年秋天在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
家大会中,我两次会见了苏联乌兹别克的卓越女诗人祖利菲亚。这位温柔雅淡的诗人,是个
凌厉的和平战士,她以一支生动有力的笔,唱出了苏联人民对于和平的热爱和愿望。在塔什
干我还会到著名的女舞蹈家哈农,她曾访问过中国,对于中国有说不尽的热爱。我永远也忘
不了那天晚上在诗人古良姆家的招待盛宴。哈农女士给我们表演了最精彩的民族舞蹈,还唱
了好几支她在中国学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歌曲。她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和我们尽情地跳
舞,一双热情横溢的眼睛里,放射着友爱的光辉。
在费尔干纳城,我们受到了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副主席阿列摩娃·哈来达的亲切的款
待。这位精干活泼的年轻主席,和我们一见如故,她带领我们参观纺织厂,孤儿院,不厌其
详地给我们介绍了本城的历史和建设的经验,在招待席上,她谈笑风生,话题总不离开中苏
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和保卫和平的共同事业。她态度是那么亲切,那么诚恳,那么乐观,使
我们心里充满了热情、信心和勇气。
假如我将我在苏联的农庄,工厂,学校,托儿所……所遇到的对我有深刻印象的妇女,
都一一加以描写,在这短小的篇幅里,是决做不到的,而且也不是必要的,因为苏联妇女对
于建设新社会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孜孜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中国妇女的友谊和同志团结,都不
是偶然的,个别的,乃是从最原则性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所发出来深刻真挚的情感。我
只举一个例子——在乌克兰基辅的精密电气仪表厂,和我们热烈拥抱的女工,亲热地叫着曾
在这厂学习的一位中国女同志的名字,询问她在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的状况,以家人骨肉的感
情向我骄傲地述谈她在厂里学习的优良成绩。这一切充分地表现着同一崇高伟大的目标,而
在一起辛勤劳动的阶级感情,已经把中苏两国的妇女,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我在书上读到的,在中国会到的,或是在苏联会到的,甚至于在苏联
的城市和乡村路上遇到,没有交谈过一句话的苏联妇女,我都感到在她们身上有一股崭新的
共产主义的精神与气息!长期地在共产主义的教育培养下,忘我地积极地参加国家的政治和
社会生活的先进的苏联妇女,永远是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三八”颂歌
——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十周年而作“四台”②搬了家,家务劳动社会化,
劳动妇女干劲大。我们心红似火,我们身轻似箭;党的手指向哪里,
我们就奔向哪里。看,
前面灿烂的朝阳!
让我们你追我赶,又帮又赛,把鲜艳的红旗,①
②四台:锅台、碾台、磨台、井台。——作者三权:神权、族权、夫权。
插遍祖国的海角天涯。东风盖大地,处处泛春潮,和平民主运动起,一浪更比一浪高,
我们保卫孩子,我们保卫和平,斗争的姐妹在哪里,
我们的心飞到哪里。看,前面壮阔的波涛,
让我们并肩携手。团结友爱,把行进的歌声,
响彻五洲四海的云霄。雨鞋的喜剧
最近到湖北省参观了二十天,惊喜地看到了那边一切都在飞跃前进,这使我更加惭愧地
感到自己的思想远远落在时代后面,只从我买雨鞋的一件小事,就可以有趣地说明这一点。
在北京住惯了的人,出门不大会想起带雨鞋的,尤其在春秋两季。这次南下参观,虽然
许多人都叮嘱我要带雨具,我总想我们旅行参观的条件很好,走路不多,而且城市里道路好
走,多带一双鞋子,就多一些累赘,因此我只带了一件晴雨两用的外衣,坦然地出发了。
到了汉口,就遇上“杏花春雨江南”的天气,镑镑的雨中,我们在长江大桥上,来回走
了一趟,因为桥上是洋灰地面,连鞋面也不曾湿着。我们只心旷神怡地在赞叹欣赏这座飞架
南北的雄伟高大的虹桥,俯看滔滔东流的一江春水,我心里感激地在念道:“中国人民几千
年的飞越天堑的愿望,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实现了!”
在以后的几天参观里,就开始有点紧张。一来是因为我们参观的都是以飞跃的高速度兴
建起来的重工业的工厂,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关山工业区,和武汉锅炉厂
等。这些工厂都是厂房高大,机器轰鸣,外行人走了进去,只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换
一句话说,也就是在广大的、未完成的建筑工地上,参观工厂的生产过程。因为建筑还没有
完工,各种管子还没有埋好,道路也不能铺好,在大雨之中,我们只顾兴奋地抬头,双脚就
都踏在烂泥里了。
因为我们还要到湖北省西北部去参观一个水利工程,于是我们中间未带雨鞋的人,都纷
纷出去买雨鞋,可是市上已经买不到了。我们的主人从公司库里给我们拿了几十双一九六○
年出厂的产品来。我挑了双最小的试了一试,仍是嫌大。
在出发的头天晚上,我就同一位朋友自己上街去看。我们走进百货公司,甚至于儿童用
品公司和旧货店,都买不到雨鞋或胶鞋,而在微雨中,我低头注意来往的行人,人人脚上都
穿着雨鞋,那就是说,熟悉武汉气候的,应当穿而且能够穿雨鞋的武汉人,都已经穿上了。
我一边走,一边笑对我的朋友说:“我有一个写诗的题目了,就是‘见人穿雨鞋有
感’。”她也笑说:“你还不着急,还有心肠做诗?”但是她也知道我的“有感”不是妒羡
那些穿雨鞋的人,而是惭愧地感到自己预见性不足,没有想到江南的春雨,没有想到高速度
施工,提高生产的广大工地,以及广大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
最后我听了朋友的话,回去把最小的一双拿来,试着套穿在鞋子外面,发现它是又合脚
又暖和。雨鞋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为我高兴,但是最使人兴奋的,还是因为买雨鞋而联想
到的全国日新月异的实况!
此后在几个人民公社,建设工地和沿途各地的商店里,还看到成堆排列的大小雨鞋,我
是不需要再买了,而我仍是欢喜地“有感”,我感谢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关怀,在最需要
雨鞋的地方,雨鞋仍是不缺的!
小札》。)再寄小读者通讯二十
亲爱的小朋友:
最近我到湖北省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