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梁实秋(中秋前一日)(477)………………………………
致梁实秋(10月12日)(478)………………………………
怎样欣赏中国文学(480)………………………………………
1932年
我的文学生活
我从来没有刊行全集的意思。因为我觉得:一,如果一个作家有了特殊的作风,使读者
看了他一部分的作品之后,愿意读他作品的全部,他可以因着读者的要求,而刊行全集。在
这一点上,我向来不敢有这样的自信。二,或是一个作家,到了中年,或老年,他的作品,
在量和质上,都很可观。他自己愿意整理了,作一段结束,这样也可以刊行全集。我呢,现
在还未到中年;作品的质量,也未有可观;更没有出全集的必要。
前年的春天,有一个小朋友,笑嘻嘻的来和我说:“你又有新创作了,怎么不送我一
本?”我问是哪一本。他说是《冰心女士第一集》。我愕然,觉得很奇怪!以后听说二三集
陆续的也出来了。从朋友处借几本来看,内容倒都是我自己的创作。而选集之芜杂,序言之
颠倒,题目之变换,封面之丑俗,使我看了很不痛快。上面印着上海新文学社,或是北平合
成书社印行。我知道北平上海没有这些书局,这定是北平坊间的印本!
过不多时,几个印行我的作品的书局,如北新、开明等,来和我商量,要我控诉禁止。
虽然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对于著作权出版权,向来就没有保障,控诉也不见得有效力,我却
也写了委托的信,请他们去全权办理。已是两年多了,而每次到各书店书摊上去,仍能看见
红红绿绿的冰心女士种种的集子,由种种书店印行的,我觉得很奇怪。
去年春天,我又到东安市场去。在一个书摊上,一个年轻的伙计,陪笑的递过一本《冰
心女士全集续编》来,说,“您买这么一本看看,倒有意思。这是一个女人写的。”我笑
了,我说,“我都已看见过了。”他说,“这一本是新出的,您翻翻!”我接过来一翻目
录,却有几段如《我不知为你洒了多少眼泪》,《安慰》,《疯了的父亲》,《给哥哥的一
封信》等,忽然引起我的注意。站在摊旁,匆匆的看了一过,我不由得生起气来!这几篇不
知是谁写的。文字不是我的,思想更不是我的,让我掠美了!我生平不敢掠美,也更不愿意
人家随便借用我的名字。
北新书局的主人说:禁止的呈文上去了,而禁者自禁,出者自出!唯一的纠正办法,就
是由我自己把作品整理整理,出一部真的全集。我想这倒也是个办法。真的假的,倒是小
事,回头再出一两本三续编,四续编来,也许就出更大的笑话!我就下了决心,来编一本我
向来所不敢出的全集。
感谢熊秉三先生,承他老人家将香山双清别墅在桃花盛开,春光漫烂的时候,借给我
们。使我能将去秋欠下的序文,从容清付。
雄伟突兀的松干,撑着一片苍绿,簇拥在栏前。柔媚的桃花,含笑的掩映在松隙里,如
同天真的小孙女,在祖父怀里撒娇。左右山嶂,夹着远远的平原,在清晨的阳光下,拥托着
一天春气。石桌上,我翻阅了十年来的创作;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往事,都奔凑到眼前来。
我觉得不妨将我的从未道出的,许多创作的背景,呈诉给读我“全集”的人。
我从小是个孤寂的孩子,住在芝罘东山的海边上,三四岁刚懂事的时候,整年整月所看
见的:只是青郁的山,无边的海,蓝衣的水兵,灰白的军舰。所听见的,只是:山风,海
涛,嘹亮的口号,清晨深夜的喇叭。生活的单调,使我的思想的发展,不和常态的小女孩,
同其径路。我终日在海隅山陬奔游,和水兵们做朋友。虽然从四岁起,便跟着母亲认字片,
对于文字,我却不发生兴趣。还记得有一次,母亲关我在屋里,叫我认字,我却挣扎着要出
去。父亲便在外面,用马鞭子重重的敲着堂屋的桌子,吓唬我。可是从未打到过我头上的马
鞭子,也从未把我爱跑的癖气吓唬回去!
刮风下雨,我出不去的时候,便缠着母亲或奶娘,请她们说故事。把“老虎姨”,“蛇
郎”,“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等,都听完之后,我又不肯安分了。那时我已认得
二三百个字,我的大弟弟已经出世,我的老师,已不是母亲,而是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
——了。舅舅知道我爱听故事,便应许在我每天功课做完,晚餐之后,给我讲故事。头一部
书讲的,便是《三国志》。三国的故事比“牛郎织女”痛快得多。
我听得晚上舍不得睡觉。每夜总是奶娘哄着,脱鞋解衣,哭着上床。而白日的功课,却
做得加倍勤奋。舅舅是有职务的人,公务一忙,讲书便常常中止。有时竟然间断了五六天。
我便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天天晚上,在舅舅的书桌边徘徊。
然而舅舅并不接受我的暗示!至终我只得自己拿起《三国志》来看,那时我才七岁。
我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直看下去。许多字形,因着重复呈现的关系,居然字义被我
猜着。我越看越了解,越感着兴趣,一口气看完《三国志》,又拿起《水浒传》,和《聊斋
志异》。
那时,父亲的朋友,都知道我会看《三国志》。觉得一个七岁的孩子,会讲“董太师大
闹凤仪亭”,是件好玩有趣的事情。每次父亲带我到兵船上去,他们总是把我抱坐在圆桌子
当中,叫我讲《三国》。讲书的报酬,便是他们在海天无际的航行中,唯一消遣品的小说。
我所得的大半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译说部。如《孝女耐儿传》,《滑稽外史》,《块肉余
生述》之类。从船上回来,我欢喜的前面跳跃着;后面白衣的水兵,抱着一大包小说,笑
着,跟着我走。
这时我自己偷偷的也写小说。第一部是白话的《落草山英雄传》,是介乎《三国志》,
《水浒传》中间的一种东西。写到第三回,便停止了。因为“金鼓齐鸣,刀枪并举”,重复
到几十次,便写得没劲了。我又换了《聊斋志异》的体裁,用文言写了一部《梦草斋志
异》。“某显者,多行不道”,重复的写了十几次,又觉得没劲,也不写了。
此后便又尽量的看书。从《孝女耐儿传》等书后面的“说部丛书”目录里,挑出价洋一
角两角的小说,每早送信的马夫下山的时候,便托他到芝罘市唯一的新书店明善书局(?)
去买。——那时我正学造句,做短文。做得好时,先生便批上“赏小洋一角”,我为要
买小说,便努力作文——这时我看书看迷了,真是手不释卷。海边也不去了,头也不梳,脸
也不洗;看完书,自己喜笑,自己流泪。母亲在旁边看着,觉得忧虑;竭力的劝我出去玩,
我也不听。有一次母亲急了,将我手里的《聊斋志异》卷一,夺了过去,撕成两段。我趑趄
的走过去,拾起地上半段的《聊斋》来又看,逗的母亲反笑了。
舅舅是老同盟会会员。常常有朋友从南边,或日本,在肉松或茶叶罐里,寄了禁书来,
如《天讨》之类。我也学着他们,在夜里无人时偷看。渐渐的对于国事,也关心了,那时我
们看的报,是上海《神州日报》,《民呼报》。于是旧小说,新小说,和报纸,同时并进。
到了十一岁,我已看完了全部“说部丛书”,以及《西游记》,《水浒传》,《天雨花》,
《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其中我最不喜欢的是《封
神演义》。最觉得无味的是《红楼梦》。
十岁的时候,我的表舅父王光逢先生,从南方来。舅舅把老师的职分让给了他。第一次
他拉着我的手,谈了几句话,便对父亲夸我“吐属风流”。——我自从爱看书,一切的字
形,我都注意。人家堂屋的对联;天后宫,龙王庙的匾额,碑碣;包裹果饵的招牌纸;香烟
画片后面,格言式的短句子;我都记得烂熟。这些都能助我的谈锋。——但是上了几天课,
多谈几次以后,表舅发现了我的“三教九流”式的学问;便委婉的劝诫我,说读书当精而不
滥。于是我的读本,除了《国文教科书》以外,又添了《论语》,《左传》,和《唐诗》。
(还有种种新旧的散文,旧的如《班昭女诫》,新的如《饮冰室自由书》。)直至那时,我
才开始和经诗接触。
光逢表舅是我有生以来,第一个好先生!因着他的善诱,我发疯似的爱了诗。同时对于
小说的热情,稍微的淡了下去。
我学对对子,看诗韵。父亲和朋友们,开诗社的时候,也许我旁听。我要求表舅教给我
做诗,他总是不肯,只许我做论文。直到我在课外,自己做了一二首七绝,呈给他看,他才
略替我改削改削。这时我对于课内书的兴味,最为浓厚。又因小说差不多的已都看过,便把
小说无形中丢开了。
辛亥革命起,我们正在全家回南的道上。到了福州,祖父书房里,满屋满架的书,引得
我整天黏在他老人家身边,成了个最得宠的孙儿。但是小孩子终是小孩子,我有生以来,第
一次和姊妹们接触。(我们大家庭里,连中表,有十来个姊妹。)
这调脂弄粉,添香焚麝的生活,也曾使我惊异沉迷。新年,元夜,端午,中秋的烛光灯
影,使我觉得走入古人的诗中!玩的时候多,看书的时候便少。此外因为我又进了几个月的
学校,——福州女师——开始接触了种种的浅近的科学,我的注意范围,无形中又加广了。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全家又跟着父亲到北京来。这一年中没有正式读书。我的生
活,是:弟弟们上课的时候,我自己看杂志。如母亲定阅的《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之
类。
从杂志后面的“文苑栏”,我才开始知道“词”,于是又开始看各种的词。等到弟弟们
放了学,我就给他们说故事。不是根据着书,却也不是完全杜撰。只是将我看过的新旧译著
几百种的小说,人物布局,差来错去的胡凑,也自成片段,也能使小孩子们,聚精凝神,笑
啼间作。
一年中,讲过三百多段信口开河的故事,写过几篇从无结局的文言长篇小说——其中我
记得有一篇《女侦探》,一篇《自由花》,是一个女革命家的故事——以后,一九一四年的
秋天,我便进了北京贝满女中。教会学校的课程,向来是严紧的,我的科学根底又浅;同时
开始在团体中,发现了竞争心,便一天到晚的,尽做功课。
中学四年之中,没有显著的看什么课外的新小说(这时我爱看笔记小说,以及短篇的旧
小说,如《虞初志》之类)。
我所得的只是英文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
学。
我开始写作,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那时我在协和女大,后来并入燕京大
学,称为燕大女校。——五四运动起时,我正陪着二弟,住在德国医院养病,被女校的学生
会,叫回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