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第3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所忽,故曰:“安乐必诫,无行所悔。”此不可止之理一也。
告成褊小,万方辐凑,填城溢郭,并锸无所。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风雨暴
至,不知庇托,孤茕老病,流转衢巷。陛下作人父母,将若之何?此不可止之理
二也。
池亭奇巧,诱掖上心,削峦起观,竭流涨海,俯贯地脉,仰出云路,易山川
之气,夺农桑之土,延木石,运斧斤,山谷连声,春夏不辍。劝陛下作此者,岂
正人耶?《诗》云:“人亦劳止,汔可小康。”此不可止之理三也。
御苑东西二十里,所出入来往,杂人甚多,外无墙垣局禁,内有榛藂溪谷,
猛兽所伏,暴慝是凭。陛下往往轻行,警跸不肃,历蒙密,乘崄巇,卒然有逸兽
狂夫,惊犯左右,岂不殆哉!虽万全无疑,然人主之动,不宜易也。《易》曰:
“思患预防。”愿陛下为万姓持重。此不可止之理四也。
今国家北有胡寇觑边,南有夷獠骚徼。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
漕方始。臣愿陛下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
省无用之费。澄心澹怀,惟亿万年,苍苍群生,莫不幸甚。臣自度刍议,十不一
从。何者?沮盘游之娱,间林沚之玩,规远图而替近适,要后利而弃前欢,未沃
明主之心,已戾贵臣之意。然臣血诚密奏而不爱死者,不愿负陛下言责之职耳。
轻触天威,伏地待罪。
疏奏不省。
长安初,修《三教珠英》毕,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
舍人。时临台监张易之与其弟昌宗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称其谋反,引说令证其
事。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是易之诬构耳。元忠由是免诛,说坐忤旨配
流钦州。在岭外岁余。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员外郎,累转工部侍郎。景龙中,丁
母忧去职,起复授黄门侍郎,累表固辞,言甚切至,优诏方许之。是时风教紊类,
多以起复为荣,而说固节恳辞,竟终其丧制,大为识者所称。服终,复为工部侍
郎,俄拜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景云元年秋,谯王重福于东都构逆而
死,留守捕系枝党数百人,考讯结构之状,经时不决。睿宗令说往按其狱,一宿
捕获重福谋主张灵均、郑愔等,尽得其情状,自余枉被系禁者,一切释放。睿宗
劳之曰:“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
玄宗在东宫,说与国子司业褚无量俱为侍读,深见亲敬。明年,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监修国史。是岁二月,睿宗谓侍臣曰:“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
宫,卿等为朕备之。”左右相顾莫能对,说进曰:“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
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大悦,
即日下制皇太子监国。明年,又制皇太子即帝位。俄而太平公主引萧至忠、崔湜
等为宰相,以说为不附己,转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仍令往东都留司。说既知
太平等阴怀异计,乃因使献佩刀于玄宗,请先事讨之,玄宗深嘉纳焉。及至忠等
伏诛,征拜中书令,封燕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其冬,改易官名,拜紫微令。
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至是,因蕃夷入朝,又
作此戏。说上疏谏曰:“臣闻韩宣适鲁,见周礼而叹;孔子会齐,数倡优之罪。
列国如此,况天朝乎。今外蕃请和,选使朝谒,所望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
戎夷,不可轻易,焉知无驹支之辩,由余之贤哉?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
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亵比齐优,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
俎折冲之礼。”自是此戏乃绝。
俄而为姚崇所构,出为相州刺史,仍充河北道按察使。俄又坐事左转岳州刺
史,仍停所食实封三百户,迁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检校并
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仍赍史本随军修撰。
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
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
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副使李宪以为夷虏难信,不宜轻涉不测,驰状以谏,说
报书曰:“吾肉非黄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马,必不畏刺。士见危致命,是吾效
死之秋也。”于是九姓感义,其心乃安。
九年四月,胡贼康待宾率众反,据长泉县,自称叶护,攻陷兰池等六州。诏
王晙率兵讨之,仍令说相知经略。时叛胡与党项连结,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
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追至骆驼堰,胡及党项自相杀。阻夜,胡
乃西遁入铁建山,余党溃散。说招集党项,复其居业。副使史献请因此诛党项,
绝其翻动之计,说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也。”因奏
置麟州,以安置党项余烬。其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依旧修国史。
明年,又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处置兵马。时有康待宾余党庆
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
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于是移河曲
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逆方千里之地。说
以讨贼功,复赐实封二百户。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
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场,具悉
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
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以陛下之明,四夷畏伏,必不虑减兵而招寇也。”
上乃从之。
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
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一
十三万人,分系诸卫,更番上下,以实京师,其后彍骑是也。
是岁,玄宗将还京,而便幸并州,说进言曰:“太原是国家王业所起,陛下
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申永思之意。若便入京,路由河东,有汉武
脽上后土之祀,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
诚万姓之福也。”上从其言。及祀后土礼毕,说代张嘉贞为中书令。夏四月,玄
宗亲为诏曰:“动惟直道,累闻献替之诚;言则不谀,自得谋猷之体。政令必俟
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考中上。”
说又首建封禅之议。十三年,受诏与右散骑常侍徐坚、太常少卿韦縚等撰
东封仪注。旧仪不便者,说多所裁正,语在《礼志》。玄宗寻召说及礼官学士等
赐宴于集仙殿,谓说曰:“今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名为集贤殿。”因下制
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授说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及将东封,授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左丞相兼侍中,盖勒成岱宗,
以明宰相佐成王化也。说又撰《封禅坛颂》以纪圣德。初,源乾曜本意不欲封禅,
而说因赞其事,由是颇不相平。及登山,说引所亲摄供奉官及主事等从升,加阶
超入五品,其余官多不得上。又行从兵士,惟加勋,不得赐物,由是颇为内外所
怨。先是,御史中丞宇文融献策,请括天下逃户及籍外剩田,置十道劝农使,分
往检察。说嫌其扰人不便,数建议违之。及东封还,融又密奏分吏部置十铨,融
与礼部尚书苏颋等分掌选事。融等每有奏请,皆为说所抑,由是铨综失叙。融乃
与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李林甫奏弹说引术士夜解及受赃等状,敕宰臣源乾曜、
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胡珪、御史大夫崔隐甫就尚书省鞫问。说兄左庶子光诣
朝堂割耳称冤。时中书主事张观、左卫长史范尧臣并依倚说势,诈假纳赂,又私
度僧王庆则往来与说占卜吉凶,为隐甫等所鞫伏罪。说经两宿,玄宗使中官高力
士视之,回奏:“说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罚忧惧之甚。”玄宗
悯之。力士奏曰:“说曾为侍读,又于国有功。”玄宗然其奏,由是停兼中书令,
观及庆则决杖而死,连坐迁贬者十余人。隐甫及融等恐说复用为己患,又密奏毁
之。明年,诏说致仕,仍令在家修史。
初,说为相时,玄宗意欲讨吐蕃,说密奏许其通和,以息边境,玄宗不从。
及瓜州失守,王掞死,说因获帯荻费颍媳硐字陨攴碲汀F浔恚骸俺嘉庞
士冠鸡,武夫戴鹖,推情举类,获此斗羊。远生越帯钚愿站觯胁槐芮浚
不顾死,虽为微物,志不可挫。伏惟陛下选良家于六郡,求猛士于四方,鸟不遁
才,兽不藏伎。如蒙效奇灵圃,角力天场,却鼓怒以作气,前踯躅以奋击。趹
若奔云之交触,碎如转石之相叩,裂骨赌胜,溅血争雄,敢毅见而冲冠,鸷狠闻
而击节。冀将少助明主市骏骨、揖怒蛙之意也。若使羊能言,必将曰‘若斗不解,
立有死者’。所赖至仁无残,量力取劝焉。臣缘损足,未堪履地,谨遣男诣金明
门奉进。”玄宗深悟其意,赐绢及杂彩一千匹。
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寻代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视事之
日,上敕所司供帐,设音乐,内出酒食,御制诗一篇以叙其事。寻以修谒陵仪注
功,加开府仪同三司。时长子均为中书舍人,次子垍尚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
又特授说兄庆王傅光为银青光禄大夫。当时荣宠,莫与为比。
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问疾,并手写药方赐之。十二月薨,时年六
十四。上惨恻久之,遽于光顺门举哀,因罢十九年元正朝会,诏曰:
弘济艰难,参其功者时杰;经纬礼乐,赞其道者人师。式瞻而百度允厘,既
往而千载贻范。台衡轩鼎,垂黼藻于当今;徽策宠章,播芳蕤于后叶。故开府仪
同三司、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上柱国、燕国公张说,辰象降灵,云
龙合契。元和体其冲粹,妙有释其至赜。挹而莫测,仰之弥高。精义探系表之微,
英辞鼓天下之动。昔侍春诵,绸缪岁华。含舂容之声,叩而尽应;蕴泉源之智,
启而斯沃。授命兴国,则天衢以通;济用和民,则朝政惟允。司钧总六官之纪,
端揆为万邦之式。方弘风纬俗,返本于上古之初;而迈德振仁,不臻于中寿之福。
于嗟不懀壬ニ刮摹P矣嗵福鋈辉诙煌醯钜挪荩鹆羝浼!Q阅钪蚁停
良深震悼。是使当宁抚几,临乐彻悬,罢称觞之仪,遵往摇瘛?稍Γ
赐物五百段。
始玄宗在东宫,说已蒙礼遇。及太平用事,储位颇危,说独排其党,请太子
监国,深谋密画,竟清内难,遂为开元宗臣。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