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嗣,天宝九载,封嗣舒王。
鲁王灵夔,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誉,善音律,好学,工草隶,与同母兄
韩王元嘉特相友爱。贞观五年,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赐实封八百户,授幽
州都督。十四年,改封鲁王,授兖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六年,
转隆州刺史,后历绛、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师。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四
年,与兄元嘉子黄公譔结谋,欲起兵应接越王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缢
而死。有二子:长子铣,封清河王。次子蔼,封范阳王,历右散骑常侍,为酷吏
所陷。神龙初,追复灵夔官爵,仍令以礼改葬。封蔼子道坚为嗣鲁王。性严整,
虽在闺门,造次必于庄敬。少年佐郡,声实已彰。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历果、陇、吉、冀、洺、汾、沧等七州刺史,国子祭酒。开元二十二年,兼检校
魏州刺史,未行,改汴州刺史、河南道采访使。此州都会,水陆辐凑,实曰膏腴,
道坚特以清毅闻。入为宗正卿,卒。子宇嗣,二十九年,封嗣鲁王。至德元年,
从幸巴蜀,为右金吾将军。宝应元年,皇太子封为鲁王,改宇嗣邹王。道坚弟道
邃,中兴初,封戴国公。以恭默自守,修山东婚姻故事,频任清列。天宝中为右
丞,大理、宗正二卿,卒。
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授苏
州刺史,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高宗时,又历金、鄜、郑三
州刺史。性贪鄙,多聚金宝,营求无厌,为人吏所患。时滕王元婴、蒋王惲、虢
王凤亦称贪暴,有授得其府官者,以比岭南恶处,为之语曰:“宁向儋、崖、振、
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质洪大,腰带十围,饮啖亦兼数人,其时韩
王元嘉、虢王凤、魏王恭状貌亦伟,不逮于元祥。又眇一目。永隆元年薨,赠司
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安。子永嘉王晫,永隆中,为复州刺史。以
禽兽其行,赐死于家。中兴初,元祥子钜鹿郡公晃子钦嗣江王。景龙四年,加银
青光禄大夫,娶王仁皎女,至千牛将军,卒。
密王元晓,高祖第二十一子也。贞观五年受封。九年,授虢州刺史。十四年,
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加满千户,转泽州刺史。永徽四年,除宣州刺史,后
历徐州刺史。上元三年薨,赠司徒、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贞。子南安王颖
嗣。神龙初,封颖弟亮子昙为嗣密王。
滕王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十五年,赐实封八百户,
授金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中,元婴颇骄纵逸游,动作失度,
高宗与书诫之曰:“王地在宗枝,寄深磐石,幼闻《诗》、《礼》,夙承义训。
实冀孜孜无怠,渐以成德,岂谓不遵轨辙,逾越典章。且城池作固,以备不虞,
关钥闭开,须有常准。鸠合散乐,并集府僚,严关夜开,非复一度。遏密之悲,
尚缠比屋,王以此情事,何遽纷纭?又巡省百姓,本观风问俗,遂乃驱率老幼,
借狗求置,志从禽之娱,忽黎元之重。时方农要,屡出畋游,以弹弹人,将为笑
乐。取适之方,亦应多绪,何必此事,方得为娱?晋灵虐主,未可取则。赵孝文
趋走小人,张四又倡优贱隶,王亲与博戏,极为轻脱,一府官僚,何所瞻望?凝
寒方甚,以雪埋人,虐物既深,何以为乐?家人奴仆,侮弄官人,至于此事,弥
不可长。朕以王骨肉至亲,不能致王于法,令与王下上考,以愧王心。人之有过,
贵在能改,国有宪章,私恩难再。兴言及此,惭叹盈怀。”三年,迁苏州刺史,
寻转洪州都督。又数犯宪章,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滁州安置。后起授寿州
刺史,转隆州刺史。弘道元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梁州都督。文明元年薨,赠
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子长乐王循琦嗣。兄弟六人,垂拱中并陷诏狱。神
龙初,以循琦弟循琣子涉嗣滕王,本名茂宗,状貌类胡而丰硕。开元十二年,
加银青光禄大夫,左骁卫将军。天宝初,淮安郡别驾,卒。子湛然嗣。十一载,
封滕王。十五载,从幸蜀,除左金吾将军。
史臣曰:一人元良,万国以贞。若明异重离,道非出震,虽居嫡长,宁固
錤鎡!况当开创之初,未见太平之兆。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
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
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元嘉修身,元轨无短,
元裕名理,元名高洁,灵夔严整,皆有封册之名,而无磐石之固。武氏之乱,或
连颈被刑;奸臣擅权,则束手为制。其望本枝百世也,不亦难乎?
赞曰: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
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盘维封建,
本枝茂盛。元嘉、元轨,修身慎行。元裕、元名,行简居正。犬牙不固,武氏易
姓。既无兵民,若拘陷井。敢告后人,无或失政。
卷六十五 列传第十五
○高士廉(子履行真行)长孙无忌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曾祖飞雀,后魏赠太尉。祖岳,北齐侍中、左仆
射、太尉、清河王。父励,字敬德,北齐乐安王、尚书左仆射、隋洮州刺史。士
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
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
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见太宗潜龙时非常人,
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
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
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
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
议者以为孝感之应。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
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
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
身免,余众尽降。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
迁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
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太宗升春宫,拜太子右庶子。
贞观元年,擢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赐实封九百户。士廉明辩,善容止,凡
有献纳,摚鹬磕皇裟俊J被泼攀汤赏醌曈忻鼙砀绞苛晕牛苛薅谎裕
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
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
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须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
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
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
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
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结庵涧曲。夏则裸形,冬则树皮自
覆,人有赠遗,一无所受。每为芒履,置之于路,人见之者,曰:“朱居士之履
也”。为鬻米置于本处,桃椎至夕而取之,终不与人相见。议者以为焦先之流。
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
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仍封一子为县公。奖鉴人伦,雅谙姓氏,凡
所署用,莫不人地俱允。高祖崩,士廉摄司空,营山陵制度。事毕,加特进、上
柱国。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
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
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
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
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
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祗缘齐家惟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
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
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
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
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止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
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敬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
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
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寻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年,与长孙无忌等以佐命功,
并代袭刺史,授申国公。其年,拜尚书右仆射。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
辄焚稿,人莫知之。摄太子少师,特令掌选。十六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寻表
请致仕,听解尚书右仆射,令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平章事。又正受诏与魏徵等集
文学之士,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奏之,赐物千段。十七年二月,诏图形
凌烟阁。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
皇太子下令曰:“摄太傅、申国公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忝膺监守,
实资训导。比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
已约束不许更进。太傅诲谕深至,使遵常式,辞不获免,辄复敬从。所司亦宜别
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让不敢当。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因叙说生
平,流涕殻ъざ鳌6荒暾氯沙剑坝诰┦Τ缛世锼降冢蹦昶呤L
宗又命驾将临之,司空玄龄以上饵药石,不宜临丧,抗表切谏,上曰:“朕之此
行,岂独为君臣之礼,兼以故旧情深,姻戚义重,卿勿复言也。”太宗从数百骑
出兴安门,至延喜门,长孙无忌驰至马前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