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以媚珠妻之,子始得弩毁之。越兵至,乃杀安阳王,兼其地。武德四年于县置
道州,领平道、昌国、武平三县。六年,改为南道州,又改为仙州。贞观十年废
仙州,以昌国入平道,属交州
武平吴置武平郡。隋为县。本汉封溪县。后汉初,赩泠县女子征侧叛,攻
陷交趾,马援率师讨之,三年方平。光武乃增置望海、封溪二县,即此也。隋曰
隆平。武德四年,改为武平
太平
武峨州下土地与交州同。置武峨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武峨郡。
乾元元年,复为武峨州。领县五,户一千八百五十,无口。无两京道里及四至州
府也。
武峨州所治也
武缘武劳梁山皆与州同置也
如马
粤州下土地与交州同。唐置粤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龙水郡。
乾元元年,复为粤州。领县四,无户口数,亦无两京道里及四至州府也。
龙水州所治也。崖山、东玺、天河皆与州同置。
芝州下土地与交州同。唐置芝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忻城郡。
乾元元年,复为芝州。领县一。
忻城州所治。无户口及两京道里、四至州府。最远恶处。
爱州隋九真郡。武德五年,置爱州,领九真、松源、杨山、安顺四县。又
于州界分置积、顺、安、永、胥、前真、山七州。改永州为都州。九年,改积州
为南陵州。贞观初,废都州入前真州。其年,废前真、胥二州入南陵州。又废安
州以隆安县,废山州以建初县,并属州。又废杨山、安顺二县入九真县。改南陵
州复为真州。八年,废建初入隆安。九年,废松源入九真。十年,废真州,以胥
浦、军安、日南、移风四县属爱州。天宝元年,改为九真郡。乾元元年,复为爱
州。九真南与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与巴蜀接,东北与郁林州接,山险溪洞
所居。旧领县七,户九千八十,口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宝领县六,户一万四
千七百。至京师八千八百里,至东都八千一百里。在交州西,不详道里远近。其
南即驩州界。
九真汉武帝开置九真郡,治于胥浦县。领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
无编等七县。今九真县,即汉居风县地。吴改为移风。隋改为九真,州所治。自
汉至南齐为九真郡。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
安顺隋旧武德三年,置顺州,又分置东河、建昌、边河,并属顺州。州
废,及三县皆并入安顺,属爱州也
崇平隋隆安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安州及山州,又分隆安立教山、建道、
都握三县,并属安州,领四县。又置冈山、真润、古安、西安、建初五县,属山
州。贞观元年,废安州及三县,又废山州及五县,以隆安隶爱州。先天元年,改
为崇安。至德二年,改为崇平
军宁隋军安县。武德五年,于县界置永州。七年,改为都州。贞观元年,
改为前真州。十年,改属爱州。至德二年,改为军宁
日南汉居风地。县界有居风山,上有风门,常有风。其山出金牛,往往夜
见,照耀十里。时斗,则海水沸溢,有霹雳,人家牛皆怖,号曰“神牛”。隋为
日南县
无编汉旧县,属九真郡。又有汉西于县,故城在今县东所置也。
福禄州下土俗同九真郡之地,后为生獠所据。龙朔三年,智州刺史谢法成
招慰生獠昆明、北楼等七千余落。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以处之。天宝元年,改为
福禄郡。至德二年,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福禄州。领县二,无户口及两
京道里、四至州郡。
柔远州所治。与州同置。本名安远,至德二年,改为柔远也
唐林
长州土俗与九真同。唐置长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文阳郡。乾
元元年,复为长州。领县四,户六百四十八,无口及两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文阳铜蔡长山其常皆与州同置。
驩州陈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总管府,领德、明、智、驩、林、源、
景、海八州。南德州领六县。八年,改为德州。贞观初,改为驩州,以旧驩州为
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领驩、演、明、智、林、源、景、海八州。十二年,
废明、源、海三州。天宝元年,改为日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驩州也。旧领县六,
户六千五百七十九,口一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天宝领县四,户九千六百一十九,
口五万八百一十八。至京师陆路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二里,水路一万七千里,至东
都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里。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
至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环王国界八百里,北至爱州界六百三里,南至尽当郡界
四百里,西北到灵跋江四百七十里,东北至辩州五百二里。
九德州所治。古越裳氏国,秦开百越,此为象郡。汉武元鼎六年开交趾已
南,置南郡,治于朱吾,领比景、卢容、西扌卷、象林五县。吴分日南置九德郡,
晋、宋、齐因之。隋改为驩州,废九德郡为县,今治也。后汉遣马援讨林邑蛮,
援自交趾循海隅,开侧道以避海,从荡昌县南至九真郡,自九真至其国,开陆路,
至日南郡,又行四百余里,至林邑国。又南行二千余里,有西屠夷国,铸二铜柱
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夷分境,以纪汉德之盛。其时,以不能还者数十人,留于其
铜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余家,南蛮呼为“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
三千余里至林邑,计交趾至铜柱五千里。
浦阳晋置
怀驩隋为咸驩县,属九真郡。武德五年,于县置驩州,领安人、扶演、相
景、西源四县,治安人。贞观九年,改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县入扶演。十六
年,废演州。其所管四县,废入咸驩。后改为怀驩
越裳吴置。武德五年,于县置明州,析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隶之。又
分日南郡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领文谷、新镇、阇员、金宁四县。贞观十三年,
废明州,越裳属智州。后又废智州,以越裳属驩州。
林州隋林邑郡。贞观九年,绥怀林邑置林州,寄治于驩州南界,今废无名,
领县三,无户口。去京师一万二千里。
林邑州所治。汉武帝开百越,于交趾郡南三千里置日南郡,领县四,治于
朱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县。县在南,故曰日南,郡南界四百里。后汉时,
中原丧乱,象林县人区连杀县令,自称林邑王。后有范熊者,代区连,相传累世,
遂为林邑国。其地皆开北户以向日。晋武时,范氏入贡。东晋末,范攻陷日南郡,
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横山为界。其后,又陷九真郡。自是,屡寇交
趾南界。至贞观中,其主修职贡,乃于驩州南侨置林邑郡以羁縻之,非正林邑国
金龙隋文帝时,遣大将刘方率兵万人,自交趾南伐林邑国,败之。其王梵
志遁走,方收其庙主一十八人,皆铸金为之。方尽虏其人,空其地,乃班师。因
方得其龙,乃为县名
海界三县并贞观九年置。
景州隋北景郡。贞观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为景州。
后亦废,无其名。领县三,无户口。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里。
北景汉县名,属日南郡,在安南府南三千里。北景在南。晋将灌邃攻林邑
王范佛,破其国,遂于其国五月五日立表,北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已南,
皆北户以向日也。“北”字或单为“匕”
由文贞观二年置也
朱吾汉日南郡所治之县也。前志曰:“朱吾人不粒食,依鱼资鱼为生。”
记云:“朱吾,在日南郡,此侨立名也。”
峰州下隋交趾郡之嘉宁县。武德四年,置峰州,领嘉宁、新昌、安仁、竹
辂、石堤、封溪六县。贞观元年,废石堤、封溪入嘉宁,竹辂入新昌。天宝元年,
改为承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峰州也。旧领县三,户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
百三十五。天宝领县五,户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师七千七百一
十里。
嘉宁州所治。汉赩泠县地,属交趾郡。古文朗夷之地。秦属象郡。吴分交
趾置新兴郡。晋改为新昌。宋、齐因之,改为兴州。隋初改为峰州。炀帝废,并
入交趾。武德复置峰州也
承化新昌嵩山珠绿嵩山珠绿新置。
陆州隋宁越郡之玉山县。武德五年,置玉山州,领安海、海平二县。贞观
二年,废玉山州。上元二年,复置,改为陆州,以州界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
玉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陆州。领县三,户四百九十四,口二千六百七十四。至
京师七千二十六里,至东都七千里。东至廉州界三百里,南至大海,北至思州七
百六十二里,东南际大海,西南至当州宁海二百四十里也。
乌雷州所治也
华清旧玉山县,天宝年改
宁海旧安海县。至德二年改为宁海县也。
廉州下隋合浦郡。武德五年,置越州,领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
五县。贞观六年,置珠池。其年,改大都属白州。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十年,
废姜州,以封山、东罗、蔡龙三县来属。十二年,废安昌、珠池二县入合浦,废
高城入蔡龙。天宝元年,改为合浦郡。乾元元年,复为廉州。旧领县五,户一千
五百二十二。天宝,户三千三十二,口一万三千二十九。至京师六千五百四十七
里,至东都五千八百三十六里。东至白州二百里,南至罗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
安南府一千里,北至钦州七百里。
合浦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
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
隋改为禄州。及为合州,又改为合浦。唐置廉州。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有
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云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
封山隋县。武德五年,置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
州,以三县入廉州
蔡龙武德五年,分置也
大廉武德五年置。四县皆汉合浦县地。
雷州下隋合浦郡之海康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合州,领海康、隋康、
铁杷、椹川四县。贞观元年,改为东合州。二年,改隋康为徐闻县。八年,改东
合州为雷州。天宝元年,改为海康郡。乾元元年,复为雷州也。旧领县四,户二
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二。至京师六千
五百一十二里,至东都五千九百三十一里。东至大海二十里,西至大海一百里,
东南至大海十五里,西南至大海一百里,隔海至崖州四百三十里,东北及西北与
罗州接界。
海康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秦象郡地。梁分置南合州,隋去“南”字,
炀帝废合州,置海康县
遂溪旧齐铁杷、椹川二县,后废,改为遂溪也
徐闻汉县名。隋置隋康县。贞观二年,改为徐闻。《汉志》曰合浦郡徐闻
南入海,达珠崖郡,即此县。
笼州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龚州大同县人龚固兴招慰生蛮。置笼州。
天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