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
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
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
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
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
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
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
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
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
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
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
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
竖牛妒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
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
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
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
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
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
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
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
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
“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
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
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
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
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
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钧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
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
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
“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故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
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
竟不得见。
【说二】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
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
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
犯也,何为不治?”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
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
游吉不忍行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雚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
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霣霜不杀菽。’何为记
此?”仲尼对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
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
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
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
一曰: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
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
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
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
“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
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
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
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
不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
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
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
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
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
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
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欢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
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
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
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太仁薛公,则大臣
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
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
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
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尽则无以为币,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
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
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
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
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知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
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
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说三】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
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
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
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
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
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
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
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人
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
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
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
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
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
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观之,誉之足以
杀人矣。
一曰:越王句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
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之有勇者乎!”是岁,
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
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
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袴,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
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