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第4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二州,辟以自佐。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
拂衣去。
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文成,窜稿
箧中,或历年不省,为好事者盗去。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
藏虽少,其精皆可传。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乐闻人学,讲论不倦。
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身畚锸,茠
刺无休时,或讥其劳,答曰:“尧、舜霉瘠,禹胼胝。彼圣人也,吾一褐衣,敢
不勤乎?”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张又新为《水说》七种,
其二慧山泉,三虎丘井,六松江。人助其好者,虽百里为致之。初,病酒,再期
乃已,其后客至,挈壶置杯不复饮。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
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
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宽以高士召,不至。李蔚、卢携素与善,及
当国,召拜左拾遗。诏方下,龟蒙卒。光化中,韦庄表龟蒙及孟郊等十人,皆赠
右补阙。
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
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
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在尧、舜时,曰“九德咸事”也,“百工惟时”也;
在周文、武时,曰“《棫朴》,能官人也”,“《南山有台》,乐得贤也”;
是循吏之效也。尧、舜,五帝之盛帝,文、武,三王之显王,不能去是而治,后
世可乎哉?
唐兴,承隋乱离,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太宗尝曰:“朕思天下
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
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又诏内外官五品以上举任县令者。于是官得其
人,民去叹愁、就妥安。都督、刺史,其职察州县,间遣使者循行天下,劾举不
职。始,都督、刺史皆天子临轩册授。后不复册,然犹受命日对便殿,赐衣物,
乃遣。玄宗开元时,已辞,仍诣侧门候进止,所以光宠守臣,以责其功。初,刺
史准京官得佩鱼,品卑者假绯、鱼。开元中,又锢废酷吏,惩无良,群臣化之,
革苛娆之风,争以惠利显。复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
县令者。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
善,而所得十五。故协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
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若将相大臣兼以勋阀著者,名见本篇,不列
于兹。
韦仁寿,京兆万年人。隋大业末,为蜀郡司法书佐,断狱平,得罪者皆自以
韦君所论,死无恨。高祖入关,遣使者徇定蜀,承制擢仁寿帯荻级礁な贰D
宁州纳款,朝廷岁遣使抚接,至率贪沓,边人苦之,多叛去。帝素闻仁寿治理,
诏检校南宁州都督,寄治越帯暌话葱形纠汀H适俳灏偃耍鞫樱
开地数千里,称诏置七州十五县,酋豪皆来宾见,即授以牧宰,威令简严,人人
安悦。将还,酋长泣曰:“天子藉公镇抚,奈何欲去我?”仁寿以池壁未立为解,
诸酋即相率筑城起廨,甫旬略具。仁寿乃告以实曰:“吾奉诏第抚循,庸敢擅留?”
夷夏父老乃悲啼祖行,遣子弟随贡方物,天子大悦。仁寿请徙治南宁州,假兵
遂抚定,诏可,敕益州给兵护送。刺史窦轨疾其功,裕а陨解卜脚眩纯梢栽
略,不时遣。岁余,卒。
陈君宾,陈鄱阳王伯山子也。仕隋为襄国通守。武德初,挈郡听命,封东阳
郡公,迁邢州刺史。贞观初,徙邓州。州承丧乱后,百姓流冗,君宾加意劳徕,
不期月,皆还自业。明年,四方霜潦,独君宾所治有年,储仓充羡,蒲、虞二州
民就食其境。太宗下诏劳之曰:“去年关内六州谷不登,糇粮少,令析民房逐食。
闻刺史与百姓识朕此怀,务相安养,还有赢粮,出布帛赠遗行者。此知水旱常数,
更相拯赡,礼让兴行,海内之人皆为兄弟,变浇薄之风,朕顾何忧?已命有司录
刺史以下功最;百姓养户,免今年调物。”是岁,入为太府少卿,转少府少监,
坐事免。起为虔州刺史,卒。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牸牛依妇家者,
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
“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
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家。”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
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
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
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举政尤异,迁
高阳郡丞,郡缺太守,独统郡事,吏下畏悦。贼帅王须拔攻郡,于是粮屈,吏食
槐叶藁节,无叛者。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擢幽州刺史,卒。
时又有李桐客者,亦以治称。初仕隋,为门下录事。炀帝在江都,以四方日
乱,谋徙都丹阳,召群臣议。左右希意,以为江左且望幸,若巡狩勒石纪功,复
禹旧迹,顾不其然。桐客独曰:“吴会卑湿而陿,不足奉万乘、给三军,吴人力
屈,无以堪命,且逾越险阻,非社稷福。御史劾以讪毁,几得罪而免。为宇文化
及胁,将至黎阳,又陷窦建德。贼平,授秦王府法曹参军。贞观初,累为通、巴
二州刺史,治尚清平,民呼为慈父。桐客,冀州衡水人。
李素立,赵州高邑人。曾祖义深,仕北齐为梁州刺史。父政藻,为隋水部郎,
使淮南,死于盗。素立仕武德初,擢监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杀之,素
立谏曰:“三尺法,天下所共有,一动摇,则人无以措手足。方大业经始,奈何
辇毂下先弃刑书鸿炜”帝嘉纳,由是恩顾特异。以亲丧解官,起授七品清要,有
司拟雍州司户参军,帝曰:“要而不清。”复拟秘书郎,帝曰:“清而不要。”
乃授侍御史。贞观中,转扬州大都督府司马。
初,突厥铁勒部内附,即其地为瀚海都护府,诏素立领之。于是,阙泥熟别
部数梗边,素立以不足用兵,遣使谕降,夷人感其惠,率马牛以献,素立止受酒
一杯,归其余。乃开屯田,立署次,虏益畏威。历太仆、鸿胪卿,累封高邑县侯。
出为绵州刺史。永徽初,徙蒲州,将行,还所余储籺并什器于州,赍家书就道。
会卒,高宗特废朝一日,谥曰平。
孙至远,始名鹏。而素立方奉使,谓家人曰:“古有待事名子,吾此役可命
子孙矣。”遂以名之。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未见杜预《释例》
而作《编记》,大趣略同。复撰《周书》,起后稷至赧,为传纪,令狐德棻许其
良史。始调蒲州参军,累补乾封尉。上元时,制策高第,授明堂主簿。以丧解官,
既除,调鸿胪主簿。奏戎狄簿领,高宗悦,擢监察御史里行。忤贵幸,外迁,久
乃历司勋、吏部员外郎中。迁天官侍郎,知选事,疾令史受贿谢,多所绌易,吏
肃然敛手。有王忠者,被放,吏谬书其姓为“士”,欲拟讫增成之,至远曰:“
调者三万,无士姓,此必王忠。”吏叩头服罪。至远之知选,以内史李昭德进,
人或劝其往谢,答曰:“公以公用我,奈何欲谢以私?”卒不诣。故昭德衔之,
出为壁州刺史。卒,年四十八。
至远父休烈,亦有文,终郪令,年四十九。世叹其父子材不尽云。至远见
桓彦范,力言其贤。卢从愿尚少,高以评目。许弟从远且贵,豫言其位,以验所
至。苏颋,其出也,少失母,至远爱视甚谨,以女妻之。友兄弟,事寡姊有礼,
世称其德。
从远清密有学,神龙初,历中书令、太府卿,累封赵郡公,谥曰懿。兄弟皆
德望相埒。又从父游道,武后时冬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至远子畬,字玉田,少聪警。初历汜水主簿,遇事蜂锐,虽厮竖,一阅辄记
姓名、居业。黜陟使路敬潜荐其清白,擢右台监察御史里行。台废,授监察御史,
累转国子司业。事母谨,累世同居,长幼有礼。畬妻物故,时母病,恐悲伤,约
家人无以哭闻母所,朝夕省侍无忧色。母终,毁而卒。
从远子岩,年十余岁,会中宗祀明堂,以近臣子弟执笾豆,岩进止中礼,授
右宗卫兵曹参军。历洛阳尉,累迁兵部郎中。发扶风兵应姚、帯浦迹ㄚ梢
大夫,封赞皇县伯。终兵部侍郎。岩善草隶。为参军时制一裘,服终身。
薛大鼎,字重臣,蒲州汾阴人。父粹,为隋介州长史,与汉王谅同反,诛。
大鼎贳为官奴,流辰州,用战功得还。高祖兵兴,谒见龙门,因说帝绝龙门,军
永丰仓就食,传檄远近,据天府,示豪桀,为拊背扼喉计,帝奇之。时诸将已决
策先攻河东,故议置。授大将军府察非掾。出为山南道副大使,开屯田以实仓廪。
赵郡王孝恭讨辅公祏,以大鼎为饶州道军师,引兵度彭蠡湖,以功迁浩州刺史。
累徙沧州。无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里民歌曰:“新沟通,
舟楫利。属沧海,鱼盐至。昔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又疏长芦、漳、
衡三渠,泄污潦,水不为害。是时,郑德本在瀛州,贾敦颐为冀州,皆有治名故
河北称“铛脚刺史”。永徽中,迁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长史。卒,谥曰
恭。
子克构,有器识,永隆初,历户部郎中。族人黄门侍郎顗,以弟绍尚太平公
主,问于克构,答曰:“室有傲妇,善士所恶。夫惟淑德,以配君子,无患可矣。”
顗不敢沮,而绍卒诛。陈思忠居父丧,诏夺服,客往吊,思忠辞以辰日不见。
克构曰:“事亲者,避嫌可也;既孤矣,则无不哭。”世服其言。天授中,迁麟
台监。坐弟为酷吏所陷,流死岭南。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
一乘,敝甚,羸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
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
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
溢,坏室庐,浸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
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