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典》曰:‘黄钟为均,用五声之法以下十一辰,辰各有五声,其为宫商之法亦如之。辰各有五声,合为六十声,是十二律之正声也。’夫黄钟一均之数,而十一律于此取法焉。以十二律之宫长短不同,而其臣、民、事、物、尊卑,莫不有序而不相乱,良以是耳。沉括不知此理,乃以为五十四在黄钟为征、在夹钟为角、在仲吕为商者,其亦误矣。俗乐之有清声,略知此意。但不知仲吕反生黄钟,黄钟又自林钟再生太簇,皆为变律,已非黄钟、太簇之清声耳。胡瑗于四清声皆小其围径,则黄钟、太簇二声虽合,而大吕、夹钟二声又非本律之半。且自夷则至应钟四律,皆以次而小其径围以就之,遂使十二律、五声皆有不得其正者。李照、范镇止用十二律,则又未知此理。盖乐之和者,在于三分损益;乐之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范镇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凌犯乎?晋荀勖之笛,梁武帝之通,皆不知而作者也。”
《变声篇》曰:
变宫声四十二,变征声五十六。五声宫与商、商与角、征与羽相去各一律,至角与征、羽与宫相去乃二律。相去一律则音节和,相去二律则音节远。故角、徽之间,近征收一声,比征少下,故谓之变征;羽、宫之间,近宫收一声,少高于宫,故谓之变宫。角声之实六十有四,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既不可行,当有以通之。声之变者二,故置一而两,三之得九,以九因角声之实六十有四,得五百七十六。三分损益,再生变征、变宫二声,以九归之,以从五声之数,存其余数,以为强弱。至变征之数五百一十二,以三分之,又不尽二算,其数又不行,此变声所以止于二也。变宫、变征,宫不成宫,征不成征,《淮南子》谓之“和谬”,所以济五声之不及也。变声非正声,故不为调。其《证辨》曰:“宫、羽之间有变宫,角、征之间有变征,此亦出于自然,《左氏》所谓‘七音’,《汉前志》所谓“七始”是也。然五声者,正声,故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至二变声,则不比于正音,但可济其所不及而已。然有五声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
《八十四声篇》曰:
黄钟不为他律役,所用七声皆正律,无空、积、忽、微。自林钟而下,则有半声:大吕、太簇一半声,夹钟、姑洗二半声,蕤宾、林钟四半声,夷则、南吕五半声,无射、应钟为六半声。中吕为十二律之穷,三半声也。自蕤宾而下则有变律:蕤宾一变律,大吕二变律,夷则三变律,夹钟四变律,无射五变律,中吕六变律也。皆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故黄钟独为声气之元。虽十二律八十四声皆黄钟所生,然黄钟一均,所谓纯粹中之纯粹者也。八十四声:正律六十三,变律二十一。六十三者,九七之数也;二十一者,三七之数也。
《六十调篇》曰:
十二律旋相为宫,各有七声,合八十四声。宫声十二,商声十二,角声十二,征声十二,羽声十二,凡六十声,为六十调,其变宫十二,在羽声之后、宫声之前;变征十二,在角声之后、征声之前:宫征皆不成,凡二十四声,不可为调。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簇宫至仲吕,并用太簇起调、太簇毕曲;夹钟宫至蕤宾羽,并用夹钟起调、夹钟毕曲;姑洗宫至林钟羽,并用姑洗起调、姑洗毕曲;仲吕宫至夷则羽,并用仲吕起调、仲吕毕曲;蕤宾宫至南吕羽,并用蕤宾起调、蕤宾毕曲;林钟宫至无射羽,并用林钟起调、林钟毕曲;夷则宫至应钟羽,并用夷则起调、夷则毕曲;南吕宫至黄钟羽,并用南吕起调、南吕毕曲;无射宫至大吕羽,并用无射起调、无射毕曲;应钟宫至太簇羽,并用应钟起调、应钟毕曲,是为六十调。六十调即十二律也,十二律即一黄钟也。黄钟生十二律,十二律生五声二变。五声各有纪纲,以成六十调,六十调皆黄钟损益之变也。宫、商、角三十六调,老阳也;其征、羽二十四调,老阴也。调成而阴阳备也。
或曰:“日辰之数由天五、地六错综而生,律吕之数由黄钟九寸损益而生,二者不同。至数之成,则日有六甲、辰有五子为六十日;律吕有六律、五声为六十调,若合符节,何也?”曰:“即所谓调成而阴阳备也。”夫理必有对待,数之自然也。以天五、地六合阴与阳言之,则六甲、五子究于六十,其三十六为阳,二十四为阴。以黄钟九寸纪阳不纪阴言之,则六律、五声究于六十,亦三十六为阳,二十四为阴。盖一阳之中,又自有阴阳也。非知天地之化育者,不能与于此。其《证辨》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孔氏疏曰:‘黄钟为第一宫,至中吕为第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六十声。’声者,所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领,正《礼运》所谓‘还相为宫’也。《周礼·大司乐》,祭祀不用商,惟宫、角、征、羽四声。古人变宫、变征不为调,《左氏传》曰:‘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以二变声之不可为调也。后世以变宫、变征参而为八十四调,其亦不考矣。”
《候气篇》曰:
以十二律分配节气,按历而俟之。其气之升,分、毫、丝、忽,随节各异。夫阳生于《复》,阴生于《姤》,如环无端。今律吕之数,三分损益,终不复始,何也?曰:“阳之升始于子,午虽阴生,而阳之升于上者未已,至亥而后穷上反下;阴之升始于午,子虽阳生,而阴升于上亦未已,至巳而后穷上反下。律于阴则不书,故终不复始也。是以升,阳之数,自子至巳差强,在律为尤强,在吕为差弱;自午至亥渐弱,在律为尤弱,在吕为差强。分数多寡,虽若不齐,然而丝分毫别,各有条理,此气之所以飞灰,声之所以中律也。”
或曰:“《易》以道阴阳,而律不书阴,何也?”曰:“《易》尽天下之变,善恶无不备,律致中和之用,止于至善者也,以声言之,大而至于雷霆,细而至于蠛蠓,无非声也。《易》则无不备也,律则写其所谓黄钟一声而已。虽有十二律六十调,然实一黄钟也。是理也,在声为中声,在气为中气,在人则喜怒哀乐未发与发而中节,此圣人所以一天人、赞化育之道也。”其《证辨》曰:“律者,阳气之动,阳声之始,必声和气应,然后可以见天地之心。今不此之务,乃区区于秬黍之纵横、古钱之大小,其亦难矣。然非精于历数,则气节亦未易正。”
至于审度量、谨权衡,会粹古今,辨析尤详,皆所以参伍而定黄钟为中声之符验也。朱熹深好其书,谓国家行且平定,中原必将审音协律,以谐神人。受诏典领之臣,宜得此书奏之,以备东都郊庙之乐。
熹定《钟律》、《诗乐》、《乐制》、《乐舞》等篇,汇分于所修礼书中,皆聚古乐之根源,简约可观。而《钟律》分前后篇,其前篇为条凡七:一曰十二律阴阳、辰位相生次第之图,二曰十二律寸、分、厘、毫、丝、忽之数,三曰五声五行之象、清浊高下之次,四曰五声相生、损益、先后之次,五曰变宫、变徽二变相生之法,六曰十二律正变、倍半之法,七曰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之图。其后篇为条凡六:一曰明五声之义,二曰明十二律之义,三曰律寸旧法,四曰律寸新法,五曰黄钟分寸数法,六曰黄钟生十一律数。大率采元定所着,更互演绎,尤为明邃。其《乐制》汇于王朝礼,其《乐舞》汇于祭礼,上下千载,旁搜远绍,昭示前圣礼乐之非迂,而将期古乐之复见于今,熹盖深致意焉。其《诗乐篇》别系于后。
132 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
郊祀祈谷雩祀五方帝感生帝
建隆郊祀八曲
降神,《高安》在国南方,时维就阳。以祈帝祉,式致民康。豆笾鼎俎,金石丝簧。礼行乐奏,皇祚无疆。
皇帝升降,《隆安》步武舒迟,升坛肃祗。其容允若,于礼攸宜。
奠玉币,《嘉安》嘉玉制币,以通神明。神不享物,享于克诚。
奉俎,《丰安》笙镛备乐,茧栗陈牲。乃迎芳俎,以荐高明。
酌献,《禧安》丹云之爵,金龙之杓。挹于尊罍,是曰清酌。
饮福,《禧安》洁兹五齐,酌彼六尊。致诚斯至,率礼弥敦。以介景福,永隆后昆。重熙累洽,帝道攸尊。
亚献、终献,《正安》谓天盖高,其听孔卑。闻乐歆德,介以福禧。
送神,《高安》倏兮而来,忽兮而回。云驭杳邈,天门洞开。
咸平亲郊八首
降神,《高安》圜丘何方?在国之阳。礼神合祭,运启无疆。祖考来格,笾豆成行。其仪肃肃,降福穰穰。
皇帝升降,《隆安》礼备乐成,乾健天行。帝容有穆,佩玉锵鸣。
奠玉币,《嘉安》定位毖祀,告于神明。嘉玉量币,享于克诚。
奉俎,《丰安》有牲斯纯,有俎斯陈。进于上帝,昭报深仁。
酌献,《禧安》大报于帝,盛德升闻。醴齐良洁,粢盛苾芬。
饮福,《禧安》祀帝圜丘,九州献力。礼行于郊,百神受职。灵祗格思,享我明德。天鉴孔章,玄祉昭锡。
亚献、终献,《正安》羽钥云罢,干戚载扬。接神有恪,锡羡无疆。
送神,《高安》神驾来思,风举云飞。神驭归止,天空露晞。
景佑亲郊,三圣并侑二首
奠币,《广安》千龄启运,三后在天。嘉坛并侑,亿万斯年。
酌献,《彰安》皇基缔构,帝系灵长。躬荐郁鬯,子孙保昌。
常祀二首
太祖配位奠币,《定安》翕受骏命,震叠群方。侑祀上帝,德厚流光。
酌献,《英安》诞受灵符,肇基丕业。配享洁尊,永隆万叶。
元符亲郊五首
余同咸平,凡阙者皆用旧词。
降神,《景安》六变辞同。无为靡远,深厚广圻。祭神恭在,弁冕衮衣。粢盛丰美,明德馨辉。以祥以佑,非眇专祈。
升降,《乾安》罍洗、饮福并奏。神灵拥卫,景从云随。玉色温粹,天步舒迟。周旋陟降,皇心肃祗。千灵是保,百福攸宜。
退文舞、迎武舞,《正安》左手执钥,右手秉翟。进旅退旅,万舞有奕。
彻豆,《熙安》陟彼郊丘,大祀是承。其豆孔庶,其香始升。上帝时歆,以我齐明。卒事而彻,福禄来成。
送神,《景安》馨遗八尊,器空二簋。至祝至虔,穹祗贶祉。
政和亲郊三首
皇帝升降,《乾安》因山为高,爰陟其首。玉趾躩如,在帝左右。帝谓我王,予怀仁厚。眷言顾之,永绥九有。
配位酌献,《大宁》于穆文祖,妙道九德。默契灵心,肇基王迹。启佑后人,垂裕罔极。合食昭荐,孝思维则。
于皇顺祖,积德累祥。发源深厚,不耀其光。基天明命,厥厚克昌。是孝是享,申锡无疆。
高宗建炎初,国步尚艰,乃诏有司,天帝地祗及他大祀,先以时举。太常寻奏,近已增募乐工,干、羽、簨、虡亦备,始循旧礼,用登歌乐舞。其祀昊天上帝。
降神用《景安》
圜钟为宫,三奏搜讲上仪,式修毖祀。日吉辰良,礼成乐备。风驭云旗,聿来歆止。嘉我馨德,介兹繁祉。
黄钟为角,一奏我将我享,涓选休成。执事有恪,惟寅惟清。乐既六变,肃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