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2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后迎门炮、前后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关东拳、关西拳、十八趟截打拳、旋风掌拳,还有由大洪拳、小洪拳、太祖拳、关西拳、弹腿、六合拳之精华组成之六家式拳和手法变换多、技击含意深的形拳。械套有:六合大枪、六合花枪、十二连环刀、梅花枪、一百单八枪、春秋大刀、五路大刀、六合单刀、八步连环刀、凤目连环刀、如意连环刀、十二连环刀、金臂连环刀、六合剑、八仙剑、行者棒、六合双刀、六合双剑、六合双枪、六合钩、三节棍进枪、三节棍对双枪、大刀进枪、对劈刀、双刀进枪、单刀进枪、单刀对双枪、大刀对老虎鞭、手销对棍、三节棍对打、三节棍手销对打、双手带进枪、双手带对双枪、棍术对练及镗、链、塑、锤、抓、戟、斧、钺、鞭、锏、爪、环等。
六合拳诀云:六合八母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六合拳械均讲八母。拳术之八母为:踢、打、摔、击、擒、拿、卸、点。械术又各有八母。六合大枪之八母为:劈、挂、缠、拿、剁、捋、进、封;六合花枪之八母为:粘、拦、敲、打、劈、砸、缠、拿;春秋大刀之八母为:删、砍、劈、剁、勾、搂、挫、抹;六合单刀之八母:删、砍、劈、剁、崩、推、扎、撩;六合剑之八母为:点、拦、截、挑、刺、扎、攉、撩;行者棒之八母为:提、云、崩、挂、倒、退、截、打;双刀之八母为:删、砍、劈、剁、崩、推、抹;双剑之八母为:点、拦、截、挑、分、提、腾、扎;双枪之八母为:挑、撩、扑、盖、盘、换、联、扎;钩之八母为:摘、勾、献、钥、崩、锁、刁、拿;三节棍之八母为:提、环、抡、打、翻、身、扑、砸;老虎鞭之八母为:挫、捋、提、砸、换、势、圈、打;双手带之八母为:删、砍、劈、剁、崩、挂、挫、抹;镗之八母为:撑、架、片、拿、斫、捋、横、扎;链之八母为:斫、打、扇、搂、崩、锁、顺、扎;槊之八母为:轧、闯、冲、打、托、架、盘、砸;锤之八母为:崩、落、盘、换、揉、打、抡、挎;抓之八母为:提、坠、捋、杀、飞、抓、锁、拿;戟之八母为:摔、滑、拗、挑、补、支、剁、扎;斧之八母为:片、删、劈、捋、扎;钺之八母为:提、拦、挑、架、推、转、联、砸;叉之八母为:搂、扑、盖、卡、架、飞、叉;鞭之八母为:拖、挂、扫、砸、截、盖、抽、打;锏之八母为:倒、提、截、拦、拥、架、崩、砸;爪之八母为:截、架、撞、打、提、推、拨、顶。六合拳诀讲八法:说、练、门、破、擒、拿、观、用。
六合拳传人遵门规“十不传”:德行不端者不传;不孝父母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无志者不传;喜财者不传;狂妄者不传;私心重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
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练,久而得道飞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修练气功,但是不会拳术。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鹞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少林拳系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由于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传统的导引健身术。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内外技法融溶,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
少林拳发展到近现代,运动特点表现为拳禅一体、神行一片,硬打快攻,齐进步齐退。少林的套路一般都教短小,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往返。少林拳的动作姿势要求,头端面正;眼注一点,兼顾上下左右;头竖不偏,随身变转;开胸直腰,不能松塌;裹胯合膝,微扣脚尖,不能敞档开膝外摆脚尖;间要下松,手臂击出要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便曲防时含有攻意,直攻时含有守意。身法注重控制重心,动则轻灵,静则沉稳。步架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动作整体表现为全身上下内外协调一致。动作时,步催、身催、手催,以迅疾见功夫。
少林拳套路很多。包括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习法。
唐拳
武术篇唐拳
作者:心随梦寒
推荐几本非常好看的小说《血性》《风流公子在异界》《都市风流记》《天欲》《风云2007》
唐拳,又名八卦唐拳。相传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性好武,身雄力猛,武艺精强,在隋朝是第一条好汉,为其父兄灭隋立国出了很大力气。李玄霸创成这套唐拳,上阵时人所莫敌,屡立战功。清末明初,此拳流传甚广,1911年,有直隶落魄军官王少成将此拳传入湖北人丁鸿奎,现此拳在武汉市等地相当盛行。
唐拳动作矫健有力,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朴实无华,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属传统长拳类。唐拳内容很丰富,计有一百零八手。器械有八卦双锤、八卦剑、八卦枪、八卦单刀、八卦双刀、太师鞭、二郎棍等。唐拳在步型上,马、弓、虚、仆、歇俱全,要求站如钉立,稳重如山。步法上,有提落、进撤、闪展、鸡蹲、独立、盖步、偷步、击步等,要点有走、转、起、落、跳、站六个字,即走如龙行、转如轻风,起如急浪,跳如腾云,落如春燕,站式如虎。腿法上,有单蹬腿、连环跳、分心点、侧身踩、单摆莲、二起脚、顶心膝等。要求力发于腰,快如闪电。手法上,有推、托、领、带、搬、扣、将、点、拿等十字法。遇敌远者手打足踢,近者膝顶肘击,贴身搬扣擒拿。身法上,有掉、卷、鹰、翻、遁、化六法,要求“若学猴行,鹰卷虎坐”,达到随心所欲,形影难测。以上法则总的以阴阳为纲,贯穿于中,计为二十四字真诀,合于内外,动静,虚实,刚柔,开合之中,达到形神合一。
唐拳讲究实战,入门先宜站桩,以稳固下盘,增强腿部力量,内养精、气、神。其桩法定式为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