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遇敌人红外寻的导弹攻击时可以较长时间关闭,再发射热焰诱饵弹很有效。
今年年初水轰-6A通过了海军航空兵的验收,海军又多了一柄利剑。不过它的研制成功还解决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才是把DS-1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今年1月底我军的第一架舰载预警机试飞成功,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啊。
我军在研制航母时就成立了以雷鸿铭上校为组长的舰载预警机的研制组,他们的目光首先就瞄向了E-2。当今世界上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似乎只有美国的E-2。它是1960年10月19日首飞。由于它独特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显赫的战绩,居然直至现今仍为最畅销的预警机,还先后卖给日本、埃及、以色列、新加坡、台湾,法国戴高乐航母上也是用的E-2预警机。不少国家和地区是作为陆基预警机使用的。
E…2机长177米,机高56米,翼展246米,空重18吨,最大起飞重量大于246吨。具有特殊的设计结构:机身上部安装有一个很大的雷达圆盘罩,内装雷达天线和敌我识别天线,背对背安装。直径73米,最大厚度079米。天线罩由液压马达驱动,每分钟转3转。它虽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对飞机总体气动性能和操纵稳定性都有影响,并导致阻力增加、降低垂尾的气动效率。只得在水平尾翼上安装了四片垂尾,外侧的垂尾伸到平尾以下,中间两片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上部。它采用2台高功率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800千瓦,4叶可顺、反桨恒速螺旋桨,直径411米。最大平飞速度626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8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万米,巡航高度一般在7600米,最大航程28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
它的AN/ASP…145型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控测距离,改进了海面杂波中的目标探测能力,可精确测定目标方位。雷达波束扫描半径为570千米,高度244千米。具有‘下视‘能力,可扫描海面和地面目标,同时监视和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它可在700千米外探测到轰炸机,480千米外探测到战斗机,258千米外发现巡航导弹。并采用ALR…73无源探测系统,能以多频道对微弱信号和不稳定信号进行监听和频率分析,协助雷达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辩识。它可同时测定300个无线电发射源,监听有效距离在740千米以上,具有较大的监视范围。它的目标显示系统采用28厘米见方的彩色显示器可同时显示2000个目标。
俄国曾研制了一款舰载预警机,但动力系统不足以让它从甲板上起飞,设计师试图通过增加一台助推发动机来解决问题,但导致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未获成功。关键是美国航母有蒸汽弹射器,能帮助E-2升空。如果想让E-2从滑橇甲板升空也是不可能的。法国人那么讲究“独立”,可是也不得不从美国引进蒸汽弹射器,就是为了“戴高乐”号航母能搭载E-2预警机。英国的航母上均不能搭载E-2,就是因为滑橇甲板无法让它升空。日本人现今搞的航母为了引进蒸汽弹射器只得放弃核动力,也是为了能搭载E-2。那么滑橇甲板可以让重达30吨的苏-30升空,为什么25吨的E-2却不能从上面起飞呢?
作为预警机讲究留空时间,不能使用大功率的喷气机,只能使用高效率的涡桨发动机。在起飞时动力就不够。遗憾的是我国不可能引进E-2。以Z-14巨型直升机改装的预警机在升限、效率上都不如固定翼的E-2。设计组瞄准了我军的运-7M:机长:247米,翼展292米,机高885米;客舱宽27米;机翼面积:7498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22吨;2台M-2000电动螺旋桨推进器,最大巡航速度:456公里/小时。最大商载:5500公斤;最大航程3500公里;最大巡航速度:456公里/小时。两者既有相似处,也有差异。还是可以改进作为载机。
他们确定以民用机作基础,它的密封客舱更适合预警指挥人员长时间工作。作为舰载机把翼展缩减为245米,优化了翼型设计,外侧的机翼是可以折叠的;机长也缩短到18米,宽敞的机舱足以安装4个操控台,供4名战术情报操作员和空中管制操作员进行战术情况的监视和控制以及把战术情报传送给作战飞机。由于飞机的驾驶任务大幅简化,1名副驾驶员可兼雷达操作员专职雷达和敌我识别系统的使用。在执行长时间巡逻飞行时可增加2名空勤人员,以便轮换休息。为了适应在晃动的航母上着降,必须压缩机高,化了很大的功夫,总算压到了58米。当然还要加强起落架的强度,安装尾钩。为了背上的大圆盘尾翼也变成了4片。整架飞机几乎是进行了重新设计。问题还是出在动力上,现在安装2台3800千瓦的电动螺旋桨并不是问题,还是出在没有弹射器,不能让它从滑橇甲板上升空。设计组试图在尾部增加一台助推发动机,命运同前苏联的舰载预警机一样,大大增加了复杂性、重量,使得预警机的留空时间大幅度下降。直至航母下了水也未能研制成功,只能使用YZ-14预警直升机来承担航母集群的预警任务。
水轰-6研制组的设想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如果能以DS-1来取代整个尾翼系统,那么从重量和系统的复杂性上都得到了平衡,而且可以完全消除支架和圆盘罩对尾翼的影响,整架飞机的阻力也大为降低。目前陕南飞机厂正在制造样机了。它的设计升限为11000米,留空时间为8小时。YJ-7H的雷达已经采用固定式的三面相控阵雷达,其中包含了敌我识别器;在机头和机翼外侧部分安装了国产的无源探测器,它借助了被动雷达的技术,可以监视350个电磁波发射源,探测距离达700公里。整体性能完全超过了美国给台湾的E-2T预警机。
同样的,鉴于它的低成本和高性能,也设计了YJ-7陆基型的,去掉了尾钩,机翼去掉折叠机构成本就更低了。今后还可以向世界市场推销。另外设计的一款Y-7H舰载型运输机,去掉雷达和监视系统,开后舱门,可以运送5吨货物或45名人员或24副担架加若干医护人员,在航母上起降。我国的科研人员为发展我国的海空雄鹰,可谓是呕心沥血地刻苦攻关,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勇士。
前苏联和俄国不肯着力发展舰载预警机,说明他们无意大力发展航母集群。而我国耗费巨资独立研制YJ-7H系列机型,向全世界海军强国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在向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冲击。当YJ-7H从“安徽”号上起飞时,美日等国受到的冲击将是不言而喻的。
曾司令员还汇报了海军即将展开的行动计划,将军们为这一大胆而周详的方案感到振奋。只有实战才能锤炼出精兵,是这一行动的核心。
接下来总装备部部长吕水正上将的报告也很鼓舞人心:“遵照王主席和军委指示,我们向欧洲派遣的采购团以干净利索的手段采购了一批两栖战舰。从法国购买了1艘2005年服役的大型BIP19多用途两栖舰和1艘正在舾装的新舰,它已是全电推进的了。它们具有‘海鹞’战斗机﹑直升机﹑气垫登陆艇和两栖攻击车的部署能力,该型舰还装备作战和指挥系统以使指挥官实施全面的空中指挥。这2艘还将在广州黄埔船厂进行局部改装,法国专家和技师还要到厂指导组装2艘。新舰将使用瓷钢建造,安装我国的RZ-80燃蒸发电机组。
英国的态度也很积极,购买1艘2004年服役的LPD两栖舰和1艘即将下水的新舰的合同已草签。该型舰排水量为标准14600吨,采用柴电推进系统,航速18节。舰员325人,载305名士兵。作战管理系统包括3个部分:ADAWS1指挥系统;两栖作战提供中长期计划和决策支持的指挥支援系统;和显示舰艇所在环境数据的信息系统。
“与西班牙的巴赞公司签约购买了2艘13800吨的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舰艇防御系统,采用商船标准建造。巴赞还准备为我国建造轻型航母,正在谈判。…”
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如此积极提供此类巨舰,首先是美国向我国提供了“海鹰”反潜直升机和声纳浮标技术,没有理由阻止他们出售海军装备,况且美国已经向台湾提供了大批重型舰艇,这些舰艇的销售并未破坏海峡两岸的“军事平衡”;其次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每艘巨舰都是巨额的利润,其实这是最主要的动因。由于经济危机以及欧洲形势的总体稳定各国国会都在大力削减国防开支,欧洲的造船业本来就不景气,全靠舰艇制造订单在维持,这一下更是叫苦不迭。东南亚国家本来也提出了不少订单,一来大都是中小型舰艇,二来由于经济危机还撤销了不少订单。现在遇到了这样的大客户自然是响应十分热烈。而且这些国家的武官参加过我国核动力航母的服役仪式,知道我国已经掌握了巨型舰艇的制造技术,所以也无法抬高价格。
我军以大手笔采购两栖舰意义十分重大。以前的两栖战舰主要用于海上作业,它在防空﹑反潜力量护卫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登陆。而冷战结束之后,在解决各种国际冲突中面临着许多不同于过去的任务。世界主要海军力量已经重新认识到新的两栖战能力以及反恐怖﹑救灾和维和任务等多种角色的转变。两栖力量正是执行上述任务的重要角色。90年代新建的两栖舰已经开始体现这一时期的建造特点。两栖坞式登陆舰有通长平甲板,坞舱可停放飞机,还有舷侧升降机,适合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使用。事实上,“黄蜂”级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反潜和反舰制海的功能。
我军已经拥有“海鹞”垂直起降战机和歼-17H完全可以在此类巨舰上起降,当它们在南海海域巡弋时,其威慑力量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对南沙群岛怀有野心的国家,至少要提高捣乱的成本了。而购买已在服役的两栖舰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立即派遣海军官兵上舰实习、接受培训,拿过来就可以用,对方只是拿走涉及机密的通讯加密设备而已,其余装备都留下。直升机也算搭卖的,不过后来都给送到兰军去了。
“这些巨舰经我们改造后战斗力还可以有更大的提升。其战术中心将全部改装我军自行开发的海军2号数据链,可以与战机、直升机、侦察卫星、侦察机、舰艇等直接传输图像和数据;这个数据链有一个与北约广泛使用的17号数据链的接口,因此改装后仍可以使用北约的武器系统。其供配电系统也作改造,今后在大修时可以改为全电推进。
“我们也不能全靠引进,鲁明发大校的研制组根据南海的战术环境、瓷钢的耐腐蚀的特性,借用美军‘近岸平台’的概念,设计了一款‘多用途近海平台’。目前已在扩建后的海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第一个系统。它的原理很简单,以瓷钢建造一个巨大的骨架,再以一个个瓷钢集装箱填充连接起来。大多数集装箱是浮力箱,其中除了管道和少量的人员通道全部填充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