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惊雷入汉 >

第452部分

惊雷入汉-第452部分

小说: 惊雷入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军,异族,汉军三方互相牵制,却也是各派耳目监视其余两方。晋人如此郑重其事的派人护送使臣团队,顿时引起了汉军方面的怀疑!要知道汉家使者也是往来异族之地不断,交涉的同时同样刺探晋人的动静。

前一次打法走了晋国使者,眼下如此大张旗鼓必然是晋国做出了相当的决定,汉军主将思索片刻决意出兵一探!

晋军如此看重这次出使,必然事出有因,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但假如异族与晋国达成了共识,汉军必将压力倍增!以汉军目前的战斗力,面临晋军与异族的双重压力,也是非常吃力的。

兵马调动频繁,晋军也是早有准备,晋军主将积弩将军孟观挥军杀出驻地,排开阵势,而汉军方面同样不甘示弱对峙起来!!

但见孟观纵马军中,目光如炬盯着汉军高声喝道:“汝等仪仗铁骑犀利,孟某麾下亦有河北铁骑,可愿一战!?”

……

川中,成都。

太子刘谌意图叛国,联络天师道妖孽,更迷惑朝中正直之士为之驱使等等罪名罗列在各地的榜文之上,川中百姓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治理川中十余年的太子刘谌名正言顺的被褫夺了太子之位!

不过是在川中的几天,刘禅又是苍老了不少,连续数日的寡言寡语,让群臣都是不敢劝解。当初的太子刘濬惹下祸端,导致了一场腥风血雨,如今的太子刘谌竟是步了其兄长的后尘,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这一切又怪得了谁?

太子手中那本记录刘禅言行前后不一,脾性大变的书册已然被付之一炬,刘禅看了之后什么也没有说,知道这是天命,非人力所能改也!

谁会晓得黄皓竟然有此机心,更没想到文立当年刚刚入朝便知情不报,并且还煽动太子酿成今日惨剧!!

本是打算把国家托付给正牌的刘氏后人,偏偏战死的战死,活着的又惊恐不安,做出如此不可挽回的行为。文立已经伏诛,其家族自然也没有好下场,随之被牵连的朝中文武,各地官员,乃至呼雷阙中人更是多不胜数!

这般震动很快便会传遍大汉每一处土地,刘禅早已做了完全的准备,可仍是无法估计此事带来的后沟有多严重。

刘玄德一脉并非没有后继之人,刘禅儿子这一辈的已然死个精光,孙子辈的却还有许多。不过等到帝业传到这些人手中,却不定是什么时光了,要知道继任者可是刘禅的亲生儿子襄王刘动。

而刘动的子嗣又怎会把自家的皇位拱手让给他人?





第三百一十五章 交锋(上)
数万民夫往来不绝,在洛阳旧址附近大肆劳作,各个汗流浃背,却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洛阳古城付之一炬,留下断壁残垣仍可追寻当初的规模痕迹,仿造当年洛阳古城的建制尽量恢复原样,其中却也有不同的设计与要求。汉朝从未想过减少洛阳城的规模范围,尽快完成建设以达到可以屯兵抗敌的目的。而是要精益求精的,真正意义的重建洛阳城!

在这个时代洛阳堪称巨城,想要重建并非是一年半载便可完成,长期持续不断的保持大量劳役才有希望。也就是汉朝统一中原大地,汉帝刘禅以修建洛阳为契机广征徭役。

看起来此乃劳民伤财之事,必然使得民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不过事实恰好相反,民间百姓皆是赞颂有加,称赞不已。此一时彼一时,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恬静之时若是如此动用劳役,自然惹得人人不快,心生怨气。

然眼下中原大地流民无数,土地无数,各地州府要调整世家豪族的田产,又要分拨百姓田地,一时上下难以统筹甚是繁琐。而且流民百姓今日在此安居,明天又是迁移,各地州府不可能一天之内安排好所有人,流动性的饥荒之民仍然很多。

以重建洛阳之名所征召的劳役皆是流民,亦是居无定所之辈。在工地附近大肆兴建临时的草房,有足够的钱粮供给,这些流民能够吃饱饭,干起活来自然任劳任怨,一丝不苟。

比起流浪的生活,这样的劳动强度虽然疲累,能够吃饱睡暖已是十分满足了。有这些流民劳役,寻常百姓有家有业便可好生经营家业,不以劳役为怨言。而官府方面在分配完上下层资源之后,正是这些劳役结束工作之时,届时分配田地,给予生活之法更是水到渠成。

此一举看似大兴土木,动用甚大,实则提高了各地州郡的工作效率,更是舒缓了社会的矛盾。

各地郡县纵然没有重建的城池,战火所过之处需要建设之处却也不少,依照刘禅的意思使用这些流民,倒也是得心应手,一举数得。

男儿吃的饱便有气力,妇孺之辈一样可以洗衣造饭做些轻活儿,这样一来洛阳方圆五十里内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汉人简直有使用不尽的劳役,而洛阳的建设在多方开工的情况下更是飞速发展!

负责督建洛阳的官员乃是张损,而郝度元主要负责洛阳地域的防御工作,防备河内的晋军杀来捣乱。洛阳一旦建成对于汉朝的东西交通,以及附近防线的巩固都有极大的作用。

在汉朝这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内,洛阳的复兴意味着大把的商机,更使得东西联系更加的紧密。

张损并非土木出身,对于重建洛阳只是做总体调配,而负责兴建洛阳的具体策划指挥之人乃是巧手马钧的弟子刘邵!

当年汉帝刘禅在西北之地大败异族联军后,便留下了刘邵修建长城作为防御工事阻碍异族铁骑踏入大汉土地。这长城绵延四五十里,与旧城一段段的连接,修建起来甚是困难。

三年时间早已过去,如今的刘邵乃是大汉朝堂上的能臣干吏,重建洛阳这一重任落在其肩上毫不意外。

岁月磨砺,长期的域外生活,让刘邵从一名翩翩少年,便做成熟的中年人。站在工地之上挥洒指点,不断指挥劳役应当如何工作,更是不时的指出不足之处。如此忙碌的刘邵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见到一条熟悉的身影,竟是激动的难以自禁,热泪盈眶!

出现在洛阳工地上的人是文虎,当年刘邵与文鸯,文虎,范恩等人从许昌救出马钧,一路躲避魏人之追杀护送其返回川中。从那个时候起,汉军之内一件件的神兵利器应时而生,纵然是马钧的鬼斧神工,亦有刘邵等人生死患难的一路陪伴。

二人数年没见,如今相见喜极而泣,引人泪下……

第二天清晨柳隐率领汉军匆匆赶到,文虎这边在刘邵与张损的协助下早已准备好了一应器具。而身在前方的汉朝大将郝度元更是准备就绪,只等柳隐这一路汉军休息半日然后便展开奇袭!

洛阳工地上龙蛇混杂,就算有晋人的探子也是分辨不出的,好在黄河南岸进行了戒严,而自文虎抵达之后,洛阳方圆百里之内也安排了人手禁止通行。洛阳的工地更是各个营屯查明人头,禁止随意活动。

所谓奇袭自然是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然并非从始至终敌人都是毫无所觉,只要使其来不及防备就算做成功。这个标准到了柳隐与文虎这里又是有所变化,数万大军想不备晋人发觉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此只需在发动攻势起之前对方没有反应,便是成功的。汉军投入的兵力绝对不少,而且准备也算不差,这次作战乃是速战速决,并非要获得怎样的战绩。晋国各路屯驻的兵力只要反应稍微慢一些,汉军便有及时撤退的时间,如此一击便撤,让对方难以围攻,就是大功告成!

所谓五天必须发动攻势的命令,自然有其用途,不过柳隐与文虎对于这个用意并不是很关心,顺利的完成任务才是关键事情。想要顺利的搞定作战任务即便是准备完全,也要随时面临许多变数。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怎会有常胜不败之人?计划周全之策?

……

晋人自然不知道汉军要在洛阳发动攻势,不过倒是清楚青徐之地必然难逃一战!

马隆是个耿直的汉子,偏偏在战场上诡计多端,所谓耿直其实也是相对而言,换句话说在政治上并不是很敏感。这个时候晋国边防将领无论功勋卓著之人,还是功勋彪炳之辈,都是同一种态度。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国家刚刚成立,成立之前却是屡战屡败的战绩。面对强大的汉朝,任谁也不愿意与对方交手。悬殊的战力面前失败了一样要受到处罚,战胜的几率实在是太少了。

偏偏马隆不这样认为,反而惦记着时不时的给汉军来那么一记,好报先前的溃败之仇!

一万名魏国虎步锐卒在马隆的指挥下开始向南方挺进,在此之前根本没有邺都的晋帝司马攸打过招呼。骨子里马隆是看不起司马氏的,司马炎是个不值得辅佐的君主,司马攸能强过多少?

衡短论长,品而第之司马氏兄弟不过各从其类罢了。司马攸固然比司马炎从善如流,然自有不如乃兄之处。

司马攸作为开国之君,自然少不了给类传说点缀其实,使其增添传奇色彩。不过河北之地尚属荒芜,百姓难以温饱,这个时候如何自吹自擂,与蜗居河北的事实一对照也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已。

做臣子的讨好君主,此时此刻少不了有枝添叶,论一增十之种种言论。有这些人故甚其词,司马攸的优点与好处自然显而易见。如此风气若是持久下去,自然掩盖不足之处,久而久之不过是又一个司马炎罢了。

看不过司马氏的后人,可马隆却是知晓身为一国之将,便当报效国家!因此时时刻刻不忘讨伐汉人,夺取中原!眼下虽然无力占据徐州,若能给汉军来个当头棒喝,倒也是一件美事儿,既打击了对手,又消了自己的怒气。

虎步锐卒各个身强体壮,壮硕高大,身披铁甲严严实实的盖在身上,人人手上一把环首大刀威风凛凛。一万名虎步锐卒迎风前进,阵势显赫,喊声阵阵!这喊叫乃是为了凝聚斗志,也是向敌人示威!

离着魏军不过十里,便是汉晋在本地的边界所在,边界的另一侧八千名汉军在姜胜指挥之下严阵以待,同样不甘示弱鼓噪起来。随着双方兵士不断推进,相隔不过一里的距离而已,不过双方都是没有越过边界,看起来倒都是有所克制。

不过彼此相距甚近,与寻常的对阵作战相差不多,看似各有克制,现场也有着一触即发的态势!一旦越过边界地带作战,等于是开启了两国的战端,不论胜败如何,事后想搁下战事就绝非这般容易的事情了。

汉军方面大量的兵力被陆机带往辽东,辽东之地不容有失,江南以及两淮的兵力调动不及,唯有先行调动徐州的兵力解决燃眉之急。姜胜心知就算自己不鼓噪而来,不过数日的功夫徐州的动静也瞒不过马隆。

那徐州境内的晋国耳目仍是不少,这般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是无法掩人耳目的。到时候被动的应对,还不如眼下做好战斗的准备。毕竟此乃汉人的境地,就算兵力不足以进攻,也可以固守城池,等待两淮援军前来。

有所依靠姜胜跃马阵前往来盘旋不断,看着魏人阵势心中不由得暗叹马隆实乃劲敌!初闻陆机以攻心之策溃败马隆大军时,自己虽然赞叹陆家兄弟智慧超群,却也有一丝小觑之意。

那魏国十余万人明明已经难堪战事,若是陆家兄弟大胆一些举军猛攻,未必不能一举歼灭这一路的魏军。眼见为实,真正见识了马隆麾下的兵将,姜胜心知在那个时候换做自己恐怕也不敢冒风险挥军猛攻,采取攻心之战实乃上上之策也!

另一侧的晋军大将马隆手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